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二人牵手是知音作为兴宁人,这些关于兴宁的传说你都知道吗?-我是兴宁人

时间:2018年03月21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537次

作为兴宁人,这些关于兴宁的传说你都知道吗?-我是兴宁人

民间传说均来源于网络,没有进行考究,如有出入请谅解!
兴宁很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都很可能被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所淹没,作为兴宁人你知道关于兴宁的哪些传说呢?
"兴宁传说
盐铺街的来历
兴城宁江河边,有一条盐铺街,是旧时兴宁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首页中的“无兴不成市”中提到兴宁处于重要的商业地理位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海盐转运。那时的兴宁,盐贩云集,盐铺多过米铺,连街名都叫做盐铺街了。海盐来自潮州,由韩江转梅江入宁江到站,这也是盐铺为什么会在江河边的原因。二十年前,当我是小孩子的时候,还看过电船出入宁江。现在的宁江河道,摆桌卖夜宵可也!
"兴宁传说
周恩来在兴宁
最厉害的政治家,也没有不服周总理的,这等人物在兴宁留下足迹,自然值得此间文人政客大加宣染了。连我这个文人政客都不是的,亦在此沾沾自喜地向网友诉说。最让我难于忘怀的,是参观兴宁博物馆时看到的,当时是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送给兴宁唐姓老人的生活用品。这是一件小事,正因为是一件小事,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旁人总是充满热忱和关心,无论他年轻还是年老、一个政治部主任还是国家总理。东征军在兴宁停留筹措军饷,期间得到当时兴宁县长罗师扬的大力支持,为此,当罗师扬在离职前,当时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的周恩来还写了一封信挽留。

"兴宁传说
知县祝枝山
祝枝山在兴宁当过县官,当然也留下了才子们应有的传说:一位兴宁朋友过生日,他送了一副茶具作礼物,上书:“可以清心也”。按才子“来往无白丁”的习惯,这位朋友自然也是高人,当然就解读出祝县令的风雅。你想到了吗?写到这里我想到的却是,可惜当时没有卧铺车,来往不便,否则唐伯虎来找老朋友,多少也可以留下一点风流故事让网友欣赏。或许祝县令来个“三哭”什么的,但他只留下了这斯文的诗句:“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
"兴宁传说
文天祥与朝天围
文天祥抗元南退,曾经到过兴宁城西饶屋,在那里向北朝拜皇帝和故都,所以那一带改名为朝天围。现在有人说文天祥和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参加的只是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这个观点我好难接受,至少,他们是汉的民族英雄吧。文天祥留给兴宁人的也是留中国人的,是他的忠诚与正气,是那至死不渝爱国精神。这珍贵的遗产,不正是民族英雄的特征吗?

"兴宁传说
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因宋代罗孟郊在此苦读,感动神仙而赐予神光一片照明而得名。罗孟郊是古时兴宁境内取得最高功名的读书人,而且与秦桧不同流,所以让人尊敬。与他关联的兴宁名胜古迹还有神光寺、其洗砚的墨池及墨池寺读书卡怎么做。据书上记载罗本人不是兴宁人,随父做官至此,后被贬死于江西兴国。但其长子及后代留在了兴宁,成为地地道道的客家兴宁人。
"兴宁传说
石古大王
在兴宁名胜神光山的左侧山口,有一条参天古榕,古榕下有一个石古大王亭,就是兴宁著名的石古大王所在。关于石古大王的传说,有几个说法:一是古时兴宁是蛮荒之地,野兽出没伤人,有一少年掷石杀兽,为民除害。人感其恩,作神奉之;二是说有石、古两姓起义军首领灵位,被人从外引入,保卫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有点玄的说法,说石古大王不是人,奉石古大王是来源于古时对性器的崇敬(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宏文《梅州客家人》)静安风华苑。旧时石古大王神坛有对联云:“石不能言尊自古,大而无外其称王”,后一句说石古大王名气很大却没有外形(神像),这几年为了开发旅游,不仅用石雕了像,还建了座小庙来风光石古大王——看来神也有靠人的时候。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石古大王的门楼前的篇额:“岩固天全”。分来念来是:山口一人、石古大王,这一副对联,真是妙趣天成将神吧。

"兴宁传说
兴宁蓼花的传说
被誉为“江南才子”的祝枝山于1515年出任兴宁知县。有一天,祝枝山十分想吃家乡的出名点心——糯米糍粑,就叫一位姓陈的点心师傅按照他的吩咐去做。可是,这位陈师傅并没有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做,而是结合客家点心的制作的特色,用糯米、芋头、芝麻、沙糖等原料,制作出另一种独特风味的糕点。祝枝山一吃,酥、脆、甜、色、香、味俱全,不禁连声称赞:“好吃!好吃!”夸奖陈师傅手艺高超。祝枝山高兴之余,还发给陈师傅加倍的俸禄,并亲自把这种糕点命名为“蓼花”。从此,蓼花这种客家名点就声名远播。
"兴宁传说
仙桂堂的传说
仙枫呈彩山清秀,桂树飘香水悠悠;
堂前祥光瑞气绕,美景如画不胜收。
这首诗说的是兴宁径心第二高峰油罗栋下有个村庄,叫仙桂堂。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华天宝边城生死恋,人杰地灵。有名声远播的碗陶坑,曾经多种姓氏混居的梅石坑,有名副其实的枫树坳、枫树塘,还有传说不畏强暴的三兄弟大力士勇斗武师、保镖的故事。
话说公元684年9月,唐朝武曌皇后废除儿子唐中宗李显,改唐为周,称则天皇帝。寒冬腊月,皇帝率宠妃张易之,张昌宗,武三思等浩浩荡荡游御花园,只见百花枯萎,万树落叶,景色凄凉。于是武则天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
她叫宫女焚烧,以报花神知晓。意思是下旨令百花明日凌晨开放,否则连根铲除妥木斯。谁知武则天是应运之主,百花不敢违抗,一夜发蕊开花。独牡丹有志,不肯奉承,一叶不发。皇帝大怒,贬于洛阳,故今天下洛阳牡丹为冠。
玉帝闻言百花逆时而发,雷霆大怒,遂召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及百花各仙,问明情由,贬它们脱离仙界,降落凡间。
单表桂花仙子闷闷不乐,步出南门,看着众姐妹泪眼婆娑,凄凄切切各奔东西。举目望去,只见西牛贺洲黄沙滚滚,渺无人烟;南瞻部洲,海水茫茫,连天一色,南极冰山,白雪皑皑。独有东胜神州红云片片,绿草如荫,山清水秀,牛羊成群,人声鼎沸,一片祥和。仙子顿时心旷神怡,飞往红云处,降落云头。原来红色是大片大片的枫树适逢秋末冬初由绿转黄变红。仙子顿时被景色迷住了,就在距枫树不远的地方与枫树仙毗邻而居。从此它们白天广栽与众不同、四季开花的桂树,一边采集可益寿延年、祛病强身的桂花蜜、枫花蜜送给周边人民。晚间一起回忆天庭旧事,畅想美好未来。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转眼间桂树枫树长成参天大树,桂花树开花十里飘香,枫叶红透了半边天。传说最大的桂花树 四人合抱还围不过来呢!
天宫王母因久不见女儿,思女心切,安排大仙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下凡,历尽艰辛,终于找齐了108位花仙,在蓬莱仙岛冉冉升天,回归天庭。后来这里就叫仙桂堂,长满枫树的地方就叫枫树坳,枫树塘。
"兴宁传说
鸡鸣山、神光山、墨池
相传宋代兴宁挂榜山下住有母子俩,儿子罗孟郊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他日夜在神光山墨池攻读诗书文赋,常到深夜。然而家里生活贫穷,往往连买煤油的钱也没有。这天煤油用完了,母亲只好劝他早点睡觉。他想到考试日期将近,功课还没温习好,煤油又没有了,心里很焦急。晚上,他躺在床上,突然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发童颜的老人,自称是山神。山神告诉他,见他读书认真深受感动,特上天采得五彩祥云,悬挂在挂榜山顶,供他照明读书。罗孟郊梦醒,起身下床,拿着书爬上山顶,果然见神光璀灿,他便在山上读起书来。此后,他每晚都爬到山上读书,一读起来就放不下,通宵达旦也不觉困倦。不知不觉,听到遥远的鸡灵山传来“喔喔”的鸡鸣报晓声。罗孟郊白天还在较为僻静的泉水池边,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用池水磨墨,孜孜不倦练习书法,学业突飞猛进。天长日久,天天在池里洗砚,使池水都变成淡黑色。到了十九岁罗孟郊学成,在天圣年间上京应试,高中探花,官到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人们为了纪念罗孟郊刻苦攻读的精神,便把“挂榜山”改为“神光山”,把“鸡灵山”改为“鸡鸣山”,在山顶建立一座“灵化寺”华胥引百度云。把泉水池叫作“墨池”,并在旁边建了一座“墨池寺”。在“灵化寺”大门两侧还刻了一幅对联:“犬吠云中僧客到,鸡鸣山上日轮升”。神光山、鸡鸣山、墨池成为兴宁的古八景之一。

"兴宁传说
文峰塔的传说
文峰塔的建造源于兴宁“塔井锁金龟”的传说:自古至今,兴宁少有战乱,偏安一隅,清朝后期,文人、术士考究到兴宁的地形是个“龟形”,主兴宁平安、出文人,还有诗云:“铁网城头架,金龟水上浮。任尔天下乱,兴宁唔使愁!”为防金龟游走,术士们在兴宁城内的龟脚部位打了四口井,钉住龟脚;在现塔处建了一座文峰塔,震住龟尾。此后,兴邑大地,人才辈出,商贸发达。兴宁曾是粤赣闽交界处的地区性商贸中心,有“小南京”之称。

"兴宁传说
何南凤与石马的传说
之一:
兴宁城北上近三十里,有个一去处,叫石马镇。其得名于镇内一块酷似仙马的巨石,巨石的附近,出了一个才子何南凤。石马的老人津乐道关于何南凤和石马的故事:传说何南凤上京赶考,立笔破题,大意是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穷的没有穷落水,富的没有富上天。主考官见其言如大家,语带禅机,相其格前是宰相后是和尚而不敢取。何便到南华寺当了和尚。一去八年,妻相思心切,谎称儿急病,何竞不归;再称儿死,何急作文祭之,反倒把儿子祭死了。无柰返乡,途经石马八洲,听人说仙马常常出来吃禾苗,害人不浅。便作了一贴,将石马制死,不再遗害人间。石马镇一位张姓的剃头匠清楚地记得这首诗,并背给我听:
石马行上第八洲,仙人遗下几千秋。细雨霏霏眉毛度,铁鞭任打不回头。石马石我去看过,可以说是有点象,但实事求是地讲,这条长长的石马究竟头向前还是尾向前,连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之二:
相传马石原是八仙之一韩湘子的坐骑,天上的仙马,挣脱缰绳逃跑,因遇一孕妇点破,化为巨石。自马石出现后,周围农作物经常受害,人们说是马石显灵吃掉的。于是,请何南凤(马下村人,明朝万历年间举人,传说善写祭文)写下祭马诗:"石马原来在八丘,仙人遗下几千秋;狂风拂拂无毛动,细雨霏霏有汗流。青草满山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往来君子牵不去,天地为栏也不休。"果然改变了仙马的习性,马石周围又出现五谷丰登的景象。
"兴宁传说
叶南汤湖,因其有数处温泉冒出而得名
话说数百年前,我们客家的祖先初到此地。有位老人带着两个儿子,在平缓的山坡搭起茅棚,披荆斩棘,垦地开荒。有一年冬,寒风刺骨,父子三人仍赤膊裸足,挥锄垦荒, 汗下如雨,落地成冰,但他们全然不顾,老人还唱起山歌:“北风来哩涯吾愁,虽矛棉被有锄头,锄出良田种五谷,锄上锄下汗流流”。歌罢,忽见一银发童颜的老翁带着道童,飘然而至,作揖问因, 老人回答:“我等祖籍中原,只因连年兵患天灾,无以为活,只得南迁而来,落居此地游艺风,垦荒创业,还请尊翁多多照应”。老翁见老人已开了一大片,还要继续开,忙问其因苗草堂。老人答道;“我耕种,早已足矣,而今冒寒开垦,实为后代造福耳”,此话说得老翁感动至极,连声说:“可敬可敬!老叟不才,愿助片力,不知你等有何所求?”父子三人听了此话,面面相觑,自顾浑身泥汗交加,长子说:“如若有赐,愿得温汤洗浴除乏足矣!”老翁听罢,唤过道童,指着对面的一座山说:“ 道童,你跟随本道数年,现该成正果,吾赐你此山居住,为子民百姓煮水温汤,造福后人,若何?”道童听罢,即叩头谢恩道:“尊师在上,小童有此正果,当万年为民造福,不辱吾功德也。”老翁听罢,高兴地一挥剑指,只见“刺闪”一声,那山对半裂开,道童便化一道清风遁入山腹,那山就合上了。转瞬,山脚不远处冒出股股清泉,白气蒸天温岭二中,父子三人被瞬间发生的事情 弄得目瞪口呆,及到醒悟力证逍遥,不见了老翁,这才知道是遇上了神仙。于是,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到泉边,用手一试,“哎哟,好烫呀!”从此,这里便成了劳动人民消疲解乏的场所了。
"兴宁传说
“何仙岩”的传说
和山岩往东越过几道山谷叫南蛇坑,再东为老虎塘。这两处名称,相传也与和山岩有一段关系。明朝以前,和山一带为荒山僻野王宗景,蓬蒿草莱之地。至明初(1368年)由中原转徙福建的一部分客家人,逐渐东迁至兴宁落户。传说当时在深林密草中的和山麻石岩深广数丈,常有野兽出没其间。有采樵的人发现岩中藏有大蛇和老虎。经常是虎啸则狂风大起,山下人家颇受其害。如果是大蛇吐水,就叫“出蛟”,洪水漂江,冲坏作物。人们只得向和山岩的蛇虎祈祷禳灾。一天,有一个蓬头赤脚的人进村,自称是何仙人,要为这地方人民造福。只见他大步登山,在山顶高声念咒,手舞足蹈,霎时,狂风呼啸,老虎跃出山岩,沿山顶往东走至第五个山谷即不见踪影;与此同时,天降暴雨,岩中大南蛇也趁滂沱大雨之际,沿山脊蜿蜒到第三个山谷,也不见踪影了。后来,人们就叫第三个山谷为“南蛇坑”,称第五个山谷为“老虎塘”了。空敞的山岩中逐渐被人安上神佛以奉祀礼拜。为了纪念这位伏虎降蛟的何仙人,人们又称呼和山岩为“何仙岩”。至今还有人这么称呼。
"兴宁传说
铁山嶂的“山大王”
“上山人怕差古京西驾校,下山内怕老虎”,这句顺口溜说明;山区人民是不怕老虎的,下山人—平原地区人民是不怕差人(官吏、当兵的,旧俗称为差古、差人)的。
兴宁城北30公里有座铁山嶂(是兴宁古八景之一,东为梅县,西属兴宁),数十年前这里山高林密,为老虎栖息之地,山顶上设有铁山洞主公王神坛,山腰是仙人湖,有庙宇,有人在内铸造锅头。山脚下下土名塘肚里与牛轭岭的中间有座汉仙宫,崇祀铁山洞主公王诸神。每年要做百子会,会首(又称首事)由会众推举(或自愿领做),上届推下届,多年惯例,从不间断。做百子会祭祀铁山洞主公王要有一篇祭文,须事先请人写好,以便到时使用。汉仙宫属上官田(官田分上中下三村,上官田行保甲制时又称上四甲),有一年会首到下官田请陈善三老先生写祭文,陈问会首,祭文内容有什么具体要求,会首说:“我的山大王(群众对老虎的美称)好几个月不见回来了,请保佑叫山大王回来。因为山大王坐在山头上,虎为百兽之王,山猪等野兽就不敢出来破坏农作物”。罗斧月经师称陈善三先生为年伯,一次罗去游铁山嶂时路过陈善三年伯时讲起这个故事。罗到了铁山嶂后,因口渴到茶农家里讨水喝,茶农热情煮茶招待。铁山嶂有几面山种茶,茶农的房子是就地取矿石砌墙,罗称之为“铜墙铁壁”。问茶农,山中是否有老虎,茶农说有,就在对面山头上思茅一中,你不叫他,他伤害你,晚上老虎才出动巡视,擒捉山猪等野兽作美餐,有时夜里还在我家门口坐。罗饮茶后趁太阳没有下山便下山了(由汉仙宫上铁山嶂,俗称上山十华里,下山八华里,时称上一埔[10华里],下八里)。
可见当时山区农民是喜爱老虎的,美称老虎为“山大王”,对农作物能起保护作用,以农民群众带来好运。
"兴宁传说
白鹤仙师的传说
1.据传,白鹤仙师原是上天高级女神九天玄女之爱徒,商朝天下大乱,人民流离失所,白鹤仙师受九天玄女委派,下凡人间帮助人民解除痛苦。因在人间做了很多好事,归仙后,玉帝命九天玄女用瓦器棺将其葬于人间,今四川鹤鸣山上。人们为纪念他,遂设坛拜祭。坛随客家先民南迁。其坛初建于冬瓜幛山径堂下。明朝其间,国师赖布衣先生点穴迁至现在的地方,呼之“企羊倒草”,设神牌位,让人们供奉。千百年来,一年四季来坛拜祭祈福者络绎不绝。至今仍有晚清、民国的碑刻、扁额,以至声名渐远,遍及海外。
2.据说有一天,九天玄女俯看人间,看到下界的冬瓜嶂像只仙鹤,便叫来白鹤仙师,对其说,此山像你,必是与你有缘,你便下去那里传道吧。白鹤仙师便依九天玄女吩咐,在此苦心研道。从此此地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圣山,香火不断,几乎是有求必应。朝圣者不绝。

"兴宁传说
宝山传说
兴宁径心的宝山,一向有“铁顶银腰金垫脚”的传说。从前,这里有个泉石宫,已经废了。泉石宫位于古楼泥塘与宝山壤社屋坳接处。在泉石宫废庙侧,有个比凡人大得多的脚印深深地印在青石上,恰似鞋店里试足的鞋模,不远处还可以找到几只据说是仙羊蹄印,相传这里曾是神仙下凡的地方。从前,这一带遍地荒凉神仙下凡来开辟了这块宝地,后人在此立庙祷告,祈求福安。据说,如果在脚印上试足,可使人们脚步轻快。
这里虽是一块青溜溜的岩石,但只要你用脚轻蹬几下,脚下就会发出“冬冬冬”的响声。原来宫下有一个洞,传说这个洞直通山顶,是仙人出入宝山的一条宽阔的仙道,里面还有一座珠宝库,至今没被人发现。
"兴宁传说
狮子岩的来历
在梅县、丰顺、兴宁交界处,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山峰,峰顶怪石嶙峋。远远望去,象一匹张牙舞爪的雄狮,故此取名为“狮子岩”。
狮子岩下,有一块三米方圆的石板。用石块轻轻敲打,便发出响亮、清脆的冬冬声,被人们誉之为“石鼓”。
狮峰绮丽壮观,独具风格。加上天然石鼓的发现,千百年来,人们为这座狮峰描绘了不少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狮王。它力大无穷,只要怒吼一声,便憾得山摇地动,就连山神、花神都得让它三分。一天,这位狮王接到玉帝的圣旨,要它在清明节这天去渤海之滨参加比武大会。狮王接到圣旨,认为自己的武艺首屈一指,冠军垂手可得,便得意洋洋,每天饮酒作乐,把试期都忘了。比武这天,玉帝见这位狮子没来 ,便差天神再次去召它,狮王才勉强动身起程。可惜,到达比武场时,试期已过,各地的狮子已各奔前程去了。这位狮王悔恨莫及,一气之下,盗了比武场的金鼓往回跑。这时,刚好天神巡回,见状,便施了一套法术,把这位狮子镇往。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月,这位狮子也就变成了现在的狮子岩,金鼓变成了石鼓。
登上狮峰,虽不比庐山“远望长江飘玉带,近看江南十八州”那么壮观,也却另有一番景致。举目四望,梅州各县风物,尽收眼底;潮(阳)揭(阳)二阳,隐约可见;闽赣山峰,直插蓝天。解放前夕,粤东游击队曾在狮峰山下一 带进行革命活动,并在狮峰设立瞭望哨所。
"兴宁传说
仙人坐石和鲤姆山(现在乐仙乡也是由此得名)
在新陂镇乐仙村的一条小水沥缺口处,有一块石板,两边成圆形微凹陷,中间稍为凸起,酷似人的两边臀部痕迹,人们称它为“仙人坐石”;对面不远处,有一座不高的山,形似鲤鱼,人们称“鲤姆山”。关于仙人坐石和鲤姆山,
当地群众流传着一段神话传说。
相传,从前这里有一条山溪,急流直下,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人们生活困顿。一天,有个神仙下凡,云游各地,解救生灵。他看到这里地势恶劣,想把上面不高的长形山移至村口,堵住小溪的急流,缓冲水势,改变村里的土地状况,有利人们耕作。于是,他坐在这块石板上,施展仙术,用一根钓竽勾住这座山往村口移动。不料,山还没有移至村口,恰逢一个孕妇路过,她看着山在移动,不禁不起惊讶地喊出声来。被她这一惊喊,山停住了。仙人也就放下
钓竿走了。从此,仙人坐过的石板留下两边臀部的印迹,人们就叫他“仙人坐石”,这座长形的山被称为“鲤姆山”。现在乐仙乡也是由此得名。
"兴宁传说
竹子坪传说
永和东面10华里,有个竹子坪,相传明朝末年,这里有个朝廷主将,名叫李榜,素有妖法,经常夜间由几千里的京城骑着竹马回家住宿,由于妻子怀孕,母亲认为作风不良。妻子实告:“你儿常夜晚回宿,你如不信,今夜可看个明
白。”到了深夜,果然见儿子从天空骑着竹马飞下,母亲感到奇怪,试骑竹马。
第二天,李榜醒来,骑在马上,马不上天,即拿石米笔在手掌中写个“日”字,又合起掌来,施行妖法,使太阳不要出来。并再砍竹做马,赴京朝王。可是,上朝时间已到,全部大臣都在阶下等候,那里皇上点名,李榜却在空中应
声,后天上认为他欺君,怒处死刑,临刑前,李榜告其妻子,要将血衣带回浸洗浇竹。数个月后,孩子出生,不到周岁,就会说话。
一天,县大爷坐轿路经此地,适轿杠折断,便向李母要求砍竹为杠。李母说:“去问我的孙子吧!”那时,只见有栏内坐着的孩儿,没有其他人影,便试问道:“好孩子允许我砍一条竹杠?”孩儿答道:“要砍就砍下坪竹,不要砍
上坪竹。”县大爷听了,偏去砍上坪竹。砍断看时,只见个个竹节都像人头,竹身就像人身。因此怀疑妄想税,奏告朝廷,派堪舆先生勘查,认为李榜是个蜈蚣虫精,他将血衣洗浇之竹,时机一到,一节可变一兵,听从李榜儿子指挥,夺取天
下。因此,把李榜全家杀绝,砍尽其竹,并在蜈蚣山的李榜祖坟颈背上,埋下九十九支铁锯,切断山上来龙……
现在这个坪子,还有重新繁盛的奇特竹子,与其他正常竹不同,节上有节,竹肉淡红,叶大而奇,人们称它为将军竹,称这个地方为竹子坪。
"兴宁传说
龙母嶂
龙母嶂位于大坪西北部的吴田双头山,山脉长10华里二人牵手是知音,宽2华里。似一条卧龙把尾巴翘起,头伸进水库,因山顶有一座神坛“龙母仙娘”而得名。
据说:很久以前,罗岗白水田背有一个姓巫的小女孩聪明可爱,为人大方,其家在坳头建祖坟时,她每天中午都为工地送饭,每次送饭途中都遇见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向她乞食,她毫不吝惜地把菜饭送给这位老人吃,然后回家再煮,后来这位老人送一条鲤鱼给她,她煮熟后与两个哥哥吃下竹马翻译官,兄妹三人便成了仙,一个哥哥住罗岗马里嶂叫“迎风接雨龙王”,另一哥哥住龙北铁山嶂叫“灵监公王”,她自己住龙母嶂叫“敕封护国龙母仙娘”。
老百姓有困难求助于她 ,她都乐意解决。据说,有一次,双头山全村老百姓被dazi(达子)围困在龙母嶂山顶,她便显灵坐在高高的耙头尖上悠闲自得地梳头。dazi(达子)见这妇人竟有如此高超的武艺,不敢久留,自动退走,全村百姓从而得救。
龙母嶂的半山坳上就是著名的龙西寺,龙西寺上边还有万载仙娘,特别是下边的新娘潭传说,吸引着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寻幽探胜,流连忘返。
"兴宁传说
盐米沙的传说
位于宁江下游岗岭下的水口镇盐新村,原名叫盐米沙,说来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家境贫穷的人家,租种附近一户财主的地,每次收成除去交租,所剩无几,全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人穷力出,这个穷哥儿只得经常上山砍柴,聊补无米之炊。一天,穷哥儿照样上山打柴,偶然发现一个特别的窟洞,他好奇地用柴棒往里一捅,料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了,竟漏下二堆东西,那亮晶的是盐,白花花的是米。这个穷哥儿真是喜出望外。拿回去一量,不多不少,盐米各一升。自此以后,这个穷哥儿每天都能从这个奇特的山洞得到一升盐和一升米。加之他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让那个贪心的财主知道了,便气势汹汹地对众人说:“山是我的山,地是我的地,今后你们穷鬼谁也不许上山了”。说完,要人把那个窟洞加深,挖长修大,企望能出更多的盐和米。财主迫不及待地等到天明,带着十多个家丁,每个家丁都挑着一担箩筐,他们气急匆匆地来到山上,财主手持木棒用足力气往里乱捅,沙、沙、沙,漏下来的全是沙。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十几里童叟皆知,世代相传为奇事,故此得名盐米沙。
"兴宁传说
“金龟望日”的传说
去过兴宁市罗浮镇渡田河风景区的人,大概都知道该景区中有“金龟望日”景点。它自然形象逼真、姿态栩栩如生,令游客啧啧称奇。但说起这龟的传说,更耐人寻味;
据说很久以前,渡田河上游有个乌龟潭(即现在的龙潭下),潭里住着各式各样的大小乌龟三百余只,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日,下起暴雨,从江西九龙潭下来一条巨龙,把乌龟潭里的大小王八一概吞吃,乌龟潭被巨龙独占,改名为“龙潭”。当时有两只乌龟上岸寻食,免遭不测。当他俩归来,见巨龙便逃之夭夭。逃到一个石窟里休息,突然一声巨响,石窟崩下来,雄龟顺势把雌龟推出窟外,自己却被压死。这个窟后来便叫“亡龟石”(现为渡田河另一景点)。再说,那个得救的雌龟,顺流一直漂到青山湖附近。事有凑巧,有个王八见远远漂来一只乌龟,便把它背上岸来,见已奄奄一息,于是找来祖传打药,终于把那个乌龟救活过来。年长月久,两个乌龟相依为命。说来也巧这王八恰是 雄性,其中乐趣不在话下。
话说,龟氏夫妇,和睦相处,日子快过。但母龟总觉得有什么遗憾。一日,雄龟对雌龟说:“你我恩爱多年,有什么疙瘩你就说吧!雌龟为难地说:“实不相瞒,我有个前夫,危难之时舍身救我,现在不知情况如何?常言说有恩不 报是小人,我想前去探个究竟,但又舍不得你……”说着声泪俱下。雄龟说:“既然你那么钟情,我哪有不同意之理?你尽管放心去找,家里有我,不过,不管如何,找到找不到,你都要回来,我等你”雌龟听了异常感激。第二日,雌龟打点行装出发,谢振南顺河而上。
雄龟留在青山湖,每天一早便爬上岸边石头观望,希望雌龟早日回来团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一直到今天,它仍在岸边抬头远望……
"兴宁传说
牧源和尚与曹源寺的传说(现在的神光寺)
现今兴宁神光山下华侨中学球场旁,原有一座建于明朝的“曹源禅院”,重修后改称为“曹源寺”,即现在的神光寺。寺之右侧,有一座在清顺治十五年由巡道曾宏、惠州守林崇为纪念牧源和尚而捐建的归寂塔,内葬有牧源和尚的头发、法器、指甲、后改为牧源塔。
牧源和尚原姓何,名南凤,字道见,是兴宁石马人。出家后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初称半僧先生,又称牧源和尚,或曰跛者道人。这是因其母刘氏,在怀有身孕时,梦见丹凤来庭,射伤一足,后来生下儿子果见左足微损,因此起名南凤。
何南凤从小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年十五岁时,阅坛经而心动,即落发出家。后经其父苦苦相留,乃还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经乡试,会试入都,中举人。在回家经黄山时,遇普门禅师,谈论相契,经禅师点度,遂又决计落发出家,弃儒入释。出家后游齐、鲁、吴、越山水寺庙,遍参知识,多所印证,远近皈依者甚众。后曾主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和祥云等寺,以及杭州、嘉兴、闽南诸刹,晚年主持江西豫章普济寺。
临济宗属中国佛教禅祖宗五家之一,又属南宗的南岳一系,由唐朝义玄和尚所创,传至北宋楚园门下,又分为杨岐、黄龙二派。由于何南凤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世事的变化与民众的苦难,使他对所皈依的佛教临济宗有了更进一步的新的认识,故何南凤由普门禅师点度后,从儒入释,以释证儒。虽已弃儒矣而终不忘儒,虽已出家矣而终想家。
牧源和尚至晚年,遍读各家学说,溯儒释之源,化异同之见,认为儒家的“格物致知”与“平治天下”同禅宗的“明心见性”和“普渡众生”的学说是表里相关,绝分不开的。于是创立了“横山堂”学说,独成一个流派,其教义主要是:一者谓参禅不必拘于仪式和禁戒与钦持;二者谓参禅与习儒本无二致,僧与俗可相通;三者谓积极救众与自立,非仅以清净寂灭为高。
这样一来,这一流派传甚广,在广东、江西、福建、东西亚一带都有其门徒。距今一百多年前,有梅县湾下一侯姓的门徒将“横山堂”教义传到泰国,创建了龙福寺,如今已六传至原籍兴宁的彰慈大师(石善光,黄陂人)恩度说明书。彰慈大师任住持后,将其教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何南凤一直被其门徒奉为本师。
何南凤在清顺治初年,由豫章普济寺回到兴宁市罗浮北山殿祥云寺任住持,北山殿是何南凤喜欢居住的庙宇,其前后几次一住几年研习经典,最后一次是顺冶二年,离开北山殿前往豫章普济寺时,在殿内写下一联的上联:“南凤飞来两翼东西朝北殿”,但历几百年来还没有人对出好的下联。
顺治八年六月初,牧源和尚在江西豫章普济寺,忽作偈语,淋浴更衣,端坐而逝,年六十四岁,其徒作塔普济山,以藏其骸。并将其指甲、发、法器运回兴宁葬于牧塔内。塔建好后,由梅县名士李义何题了牧源塔铭,镌刻于塔上,铭曰:
东来和尚西去普济,有来有去倏散倏聚。
无去无来谁根谁蒂,非空非色作何了义。
靡首靡尾谁去涯际,雪满西岭卧起如意。
月出东山光明无二,牧源和尚归休其地。
花发鸟啼行吟悦愉,日霁天晴见身出示。
莫知其来谁识其去,真也幻也不可思议。
清末诗人胡曦也为牧源塔写了竹枝词和曹源寺大门的楹联。竹枝词是:
牧源古塔暝烟遮,闻说先生早弃家。
普济归来魂自在,江门风月老袈裟。
大门楹联是:“五宗更辟黄山行脚历半天下而遥老悟指归求净业;”下联是:“一塔可馀白骨定力在世九年以后谁教因果说来生。”
曹源寺向来为兴宁人民喜游之地,来到曹源寺内的上下廊,可以欣赏到“慈悲龙虎”几个每字盈丈的大字,相传这是路经兴宁的一位名士,读了李义何的牧源塔铭,大为称赞牧源和尚而写的。本来当时的住持是要求这位名士写点文章的。这位名士看了上下廊高一丈多的白壁对住持说,在这二道白壁上写几个字怎样?住持马上答应,拿来笔墨,名士对住持说:“牧源和尚还有什么遗物在此?”住持说:“还有一件袈裟。”名士便以黑袈裟当笔,写下“慈悲龙虎”四个大字,每个字都一气呵成,最后写至虎字时(草书),那一竖是名士由梯上跳下来写成的。笔力苍劲而气魄宏伟。这位名士的书法使曹源寺增辉不少。
“莫问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静中移。”满眼风光景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历几百年的曹源寺,现已荡然无存。很多人在游神光山时还题诗纪念牧源和尚,传诵较语辞的有张镜清所作的一首律诗:
游到牧源避俗乡,
山川犹是古齐昌。
钵传世外风云尽,
雨化亭中日月长。
数卷真经参上乘,
一间宝塔异寻常杰帕罗夫。
功名富贵休相问,
惟有南无二字香。
"兴宁传说
文化之乡
兴宁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名,历来对教育高度重视,旧时人家不管家里多穷,都要把孩子送到学堂去读书。穷乡僻壤出过探花罗孟郊在京中做官,可惜后来被秦桧迫死。八十年代初期,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常看到省报报导兴宁又有千人考入大学的喜讯。老师曾在课堂上问:兴宁山区的土特产是什么?有个幽默的答案:大学生!翻开兴宁县志,当教授的、工程师的布满了全国各地,当大官的很少。关于这个原因,许多兴宁人都有同感:比如出外遇打架,潮州人是帮,越打越多;兴宁人是躲,越打越少。不过,我不知道当大官。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