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何国衡:张謇楹联艺术风格探讨-中国对联

时间:2018年02月15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86次

何国衡:张謇楹联艺术风格探讨-中国对联
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通州(今南通),生于江苏省海门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1895年在南通开办大通纱厂,后又举办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公司、铁冶公司、实业银行等企业,此外还投资江苏省其他各种企业小豹杜玛。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因他中过状元,故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又是一位政治家。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以后先后担任江苏咨议局议长、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等职。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为清王朝起草退位诏书。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实业总长、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全国水利局总裁松峰莉璃。晚年目睹列强入侵、肆虐,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他曾是立宪派主要生力军。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一生著作有《张季子九录》、《张謇函稿》、《张謇日记》等。
和所有的封建文人一样,张謇走的是求学----科举考试----做官之路。1869年科举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几十年读书生涯的艰苦磨砺,张謇自然学富五车,才思敏捷,这从他创作的对联中可见一斑。
今人辑录张謇对联有200余副,共分为题署、春联、馈赠、贺喜、哀挽、集句六个部分。
张謇的联作立意高远,内涵深邃,字句华美典雅巨蟒与圣杯,允称上品。前人如楹联理论家梁章钜对楹联艺术的评判标准是雅、工、切。其中的“雅”,笔者以为既包括内容的高雅,也指言辞的典雅不俗;“工”即对仗工整;“切”即针对性强,不可移易。细观张謇的楹联,可谓三者兼顾,故有工整典雅、深沉厚重之感。下面试对其联作的艺术风格作一些探讨。
一、精于用典
“典”即典故。典故的今义,《辞海》、《辞源》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强文章表现力,在有限的空间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增强文学性、趣味性,使内容更委婉含蓄,从而避免平直。
用典必须贴切恰当,不可生搬硬套,否则会让人不知所云,甚至贻笑大方。作者学识渊博,古代典籍烂熟于胸,创作时驾轻就熟,各种典故尽可随手拈来,毫不费力。在其二百余副联作中,多副用典,有的一副用数典。
如挽黄少轩:
廿年往事几堪言,太息相存,海内曾穷张俭籍;
一病传闻真大错,追思还答,箧中犹有秣陵书。
黄少轩,江苏如皋人,为作者多年相爱相惜的患难之交。黄去世女神三国,作此联以挽之改写一生。在上联,作者先回顾、慨叹在几十年的艰难曲折中仍能互相安慰的往事。其中最使作者刻骨难忘的是早年因冒用别人的户籍参加科考被发现而辗转奔波的遭遇,结句借用东汉人张俭因弹劾别人罪恶反被诬陷、离家亡命、到处奔波的典故含蓄婉转地表达了这层意思。下联写自己在好友去世后,因误信“传闻”铸成“大错”而未能亲往吊唁,唯有借“追思还答”以弥补的悲痛心情。结句复用典,南朝?梁秣陵令刘沼去世,刘孝标未能亲往吊唁,为哀痛亡友而作《重答刘秣陵沼书》,“秣陵书”遂被后人用为撰文报亡友之典。全联将往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凌潇潇催人泪下。叙事不失典雅,用典贴切恰当,深沉含蓄更添厚重。
又如题林溪精舍:
或因求仲开三径;
自爱泾溪筑一亭。
此精舍为作者所建别墅之一,此联即为该圆门联。上联用一典,西汉王莽擅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院辟三径,独与求仲、羊仲往还。“三径”一典后常用以指隐居者之家园。作者当时(1916年)虽为农商部长,但目睹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已萌退出政坛之意,此联用典即表达了这种心迹。下联“泾溪”分别指沟渎、河渠,因河水有利于植棉、种树,故题目说成“林溪”。作者退出政坛后,即投身于棉纺织业。下联一“爱”字凸显作者志趣爱好,与上联呼应成一体。全联巧用典故,对仗工整,简洁凝练,含蓄深邃,令人过目不忘。
二、善于集句成联
集句联就是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成的新对联,字句形式是用原来旧的,但内容却是新的。它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不同诗句只要遵循相关原则重新组合花心赌圣,做到语意连贯、浑然一体,那便是佳作,就会另有一番境界,让人耳目一新。创作集句联既要考虑内容上的联系又要注意形式上的对仗工整,所以它的创作比起写新联的难度更大。而作者胸罗珠玑,博闻强记,学高识厚,又善剪裁,经典名著中的成句一入联中,便自然贴切,浑如己出。真可说是裁云镂月,着手成春。
如题梅垞:
万本梅花为我寿;
一生襟抱与山开。
梅垞傍山临江,广植梅树,为作者1920年筹建。上联集自宋?陈与义《 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一诗,意为许许多多的梅花在为我祝寿。万本,万株,极言其多。下联集自陈与义《雨中再赋海山楼诗》,意为我一生的胸襟抱负像山一样宽广。全联工整流畅,浑然天成,不露斧凿痕迹,表达对此处景点的喜爱之情。
又如题中公园南楼:
远山长江,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备矣;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友朋二三,共尽此娱。
中公园系作者1917年在南通濠滨修建的东西南北中五座公园之一,南楼在中公园内。上联四句集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景名句,极言南楼壮观的景象;下联四句集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句子,写此楼能供良朋好友欣赏美景,共尽欢娱。全联纵横开阖,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宝宝百岁照。吴恭亨激赏此联:“泄苞符之秘,郁金石之声,斯为此道巨观。”
再如书寄梅浣华一联:
檀板尊前,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健;
梅枝别后,是雅相知,不相见,只相思。
此联写于1919年,为应梅兰芳所请而撰,浣华即作者为梅氏所改之字。上、下联分别集宋代晁端礼和石孝友同一词牌《行香子》中句子。上联紧扣其职业特点,表达美好祝愿;下联紧扣其姓氏,表达对好友思念的情怀。全联如行云流水,自然、贴切、工整,构思巧妙,足见手段。
以上几例,张謇不仅能从诗、词中集句入联,且能从散文中集句成联。可见学养高深,手法娴熟。在其二百余副楹联中,约有三分之二使用了集句的手法,尽皆贴切自然,令人击节。除此外,尚有一个集句联专类共八十二副,皆无题目,属即兴抒情之作,亦皆可观。如:
散簪山郊,解珮松石;
汲流旧巘,弦诗家林。
上联集自南朝宋·江淹《齐太祖高皇帝诔》,意为辞官归隐,与松石为友。散簪,犹散发,借指隐居。解珮,亦作“解佩”驴友阿凡提。“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指脱去朝服。下联集自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意为在故乡山中汲取泉水,修缮好林木掩映的旧居。旧巘,旧山。弦诗,即赋诗。全联表达作者归隐山林的思想。又如:
陶令好文常对酒;
庾公逢月要题诗。
上联集自唐?郎士元《冯翊西楼》,“陶令”即陶渊明;下联集自唐?杨巨源《送绛州卢使君》,“庾公”指庾信。全联写出古代文人高雅的情趣,表达作者对前代贤达喜爱、仰慕的情怀长天烽火。
这种把不是同一个人、不是同一篇文章且互不相干的句子组合成联,做到珠联璧合永远的马里奥,并且生出新意,真是匪夷所思。
三、典雅厚重、含蓄蕴藉、精警深邃的语言风格
张謇撰联最爱集前人成句入联搜同新地址,或使用典故,感情真挚、深沉,加之善于推敲、炼字、剪裁喋血长平,故其联句显现一种典雅厚重、含蓄蕴藉、精警深邃的语言风格。
如题象山书院讲堂: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上联出自《论语·子路》,意即对自己的行为要有羞耻之心。下联出自《论语·雍也》,意即要广博地学习文化。《论语》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经典,其权威性、影响力自不待言我爱台妹歌词,用于书院讲堂足见作者良苦用心。上联从思想修养、下联从学习知识方面分别提出要求,表明对来这里读书学习的士子寄予厚望,也表现作者既重思想教育又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思想萌猫牧场。语句简洁有力,掷地有声。名句入联,尽显高雅。
又如题常乐镇遗爱祠:
一夫可欺,千夫不可欺,召父杜母,斯殆近矣;
才吏难得,贤吏更难得,侨终蹇谢,谁其嗣之。
遗爱祠用以奉祀海门廉吏及前贤。上联四句均出自《汉书》,召父、杜母均曾任南阳太守,为民兴利谋福。后遂用作颂扬地方官员政绩的套话。三、四两分句意即祠中奉祀的都和召父杜母差不多。下联一、二分句出自《左传》,三分句出自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侨是郑国子产,蹇即秦国蹇叔,均为春秋时名贤。“侨终蹇谢”后用以称贤者之死。四分句出自《左传》。上联是称颂当地廉吏政绩,下联既颂贤吏难得,又慨叹无人可继。全联含蓄委婉,感慨深沉。
张謇有许多联作至今仍广为人称颂而流传。如题博物苑:“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草木鸟兽之名”, 题适然亭:“世间科第与风汉;槛外云山是故人”等,皆典雅、深沉,清丽可读,启人深思。
四、修辞手法多样
原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郭殿崇先生在《对联教程》一书中说:“对联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很讲究修辞手法,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作品的形象更加生动,内容更为深刻”。作者撰联手法娴熟,集句、用典、重字、反复、嵌字等各种传统手法随意驱使,即使是现代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借代、衬托等也常见诸笔端,使联句异彩纷呈,摇曳生姿。
如:高阁切星辰(夸张),万本梅花为我寿(拟人),尚不逮庚桑楚(比较),墟蛙知海大(比喻),一丘一壑自谓过之(引用),檀板尊前,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健(排比)等皆可证。
在中国近代史上,张謇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大半生的从政生涯,尤其是晚年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方面所做出的功绩更奠定了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他的求真务实精神对今人有很大的启示和榜样作用。今人辑录的二百余副楹联印证了张謇的心理路程,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另一个人角度看,张謇学识渊博,撰联手法高妙,也奠定了他在楹联史上的地位,他的楹联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今天我们研究张謇的楹联,一方面出于对这位古代先贤的敬仰、怀念,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继承和发展。从其楹联艺术价值看,张謇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他的高超的撰联技巧,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笔者的一孔之见是,研究清代楹联,借以总结创作经验,探讨创作规律,张謇的楹联无疑是很好的研究对象。
何国衡,生于1949年,大学文化。原籍江苏省睢宁县,现居南京。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办公室副主任,《江苏楹联》编辑。
欢迎大家加入联友交流群,添加我的微信,我将大家拉入到群里。添加时请注明:对联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