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menu
首页
全部文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内山夕实作者:冷全祥--湟源人浪河滩-丹噶尔文学苑
时间:2017年12月04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96次
作者:冷全祥//湟源人浪河滩-丹噶尔文学苑
点击蓝字关注吧
2018第91期(总第91期) 丹噶尔文学苑主旨:促进湟源和各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介绍湟源和各地悠久历史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反映湟源和各地自然风貌、人文风俗、历史景观。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习惯上,人们往往把由自然条件不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化差异造成的行为规范不同称之为“俗”。
题 记
湟源,顾名思义指湟水源头地带。从历史角度看,这方土地是唐蕃风云际会和丝绸南道地带,有二十多座古堡边关,属典型的边关地带。从地理角度看,这片区域又是汉文化和藏文化、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结合部地带;著名的日月山就是世界“第三极”的门户,也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分水岭。从民俗文化角度看,这片灵秀之地有一种风俗在青藏高原独领风骚,浓厚之极,家喻户晓,全民参与,这种习俗叫“浪河滩”邪兵谱,毫不夸张地说湟源人浪河滩的习俗是与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湟源几乎所有的山沟间青山苍翠,林木茂盛、芳草如茵、泉水叮咚、溪流潺潺,这儿是仲夏人们绝佳休闲去处;且湟源人浪河滩的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丹噶尔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每逢春暖花开季节,捱过漫长“冬眠”期的湟源人便急切地将目光从老婆孩子热炕头瞄向窗外的水村山廓,他们呼朋唤友,携妇将雏去“浪河滩”,急于将萦绕了一冬的心中阴霾一扫而光。每年的七、八月草膘羊肉上市之际便是湟源人浪河滩的黄金时节,人们习惯上将游览大自然叫“浪”,“浪”在这里是褒义词,即寻一处山青水幽之地去野炊。
湟源人浪河滩习俗最早有文字图片记载的历史要追溯至一九二六年美国友人柏大伟拍摄的一组照片叫《扎藏寺晒大佛》(见县政协出版的《印迹》)。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晒大佛时扎藏寺的高岗密林间人声鼎沸、人如潮涌、游人如织,商贸集市甚是繁荣。古老的湟源人守望着湟水源头地带,俯瞰着灵秀家园,一种回归大自然放松身心的情怀喷薄而出。
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浪河滩的情形
湟源人浪河滩的最早的始作俑者或鼻祖应该是一群乡村顽童,他们满含叛逆和创意精神,每逢六一节、端午节、暑假之际从各自家里拿上(偷上)鸡蛋、面粉、绿菜、洋芋等食材三三两两汇聚到河滩野外有树林的地方挖锅锅灶儿或三块石头垒成灶做鸡蛋面片吃,很多时候也焪一锅洋芋,当时的人们把这种现象叫“闹伙儿”:一群十多岁的顽童渴望摆脱家的束缚,释放天性,寻觅团体温暖,在阳光下本真地快活一次;确切地说学会自己动手,学点茶饭手艺,增长本领才干木耳粉。这些小可爱以河边玩耍的方式寻欢作乐,耍够了,肚子饿了,便自力更生解决吃饭问题,这是他们浪河滩的初心。浪河滩时他们也讲究朴素自发的分工协作,拾烧柴、挖锅灶、提水、合面、洗菜、掌勺等也有一定的讲究。那个时代生产生活十分落后困苦,农家里几乎没有肉吃,即便有肉也舍不得拿出来莫林的眼镜,所以顽童们“闹伙儿”时多以拾掇一顿鸡蛋面片或焪一锅洋芋为最高享受。大人们对顽童们痛快的生活方式羡慕眼热不已,所以大人们也开始模仿顽童在农闲时聚众“闹伙儿”了,这是顽童们的示范引领作用,自从大人们掺和进来后浪河滩饭菜的种类花样也多了起来:拉条、搓面鱼、手擀面、简单的凉菜等样式应运而生。这种生活就是旧社会民间最有趣的文娱方式。
二、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浪河滩的情形
湟源1509平方公里范围内到处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人家,这是浪河滩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当时人们浪河滩的时令是这样安排的:每年六、七、八月春暖花开时节主要是川水一带的人浪河滩,围绕湟源三峡(西石峡、药水峡、巴燕峡)周边展开活动;到了八、九月酷暑期浅山、脑山地带地皮晒热了,浅脑山地带的百姓也加入了浪河滩队伍耳屎有毒吗。那个时代由于交通工具落后,交通不够便利,生产生活场景不同,所以人们浪河滩时川、浅、脑山地区基本上划地为牢,就近进行,缺乏流动性和选择性。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略有改善,浪河滩时人们也可以割上点肉做肉面片吃了,热菜种类也丰富了一些:炒菜瓜、炒洋芋、炒酸菜粉条是最常见的菜品。当时有肉吃是有历史证据的:据沈启俊先生“大跃进时代日月公社办学生食堂”一文回忆北京话骂人,1958年8月—1959年8月间,湟源县日月公社近二十所初级小学(一到四年级)的千余名小学生被集中到寺滩村东科尔寺院内,实行“食宿集体化”“教学统一化”“行动军事化”管理,当时哈城、本炕、兔儿台、莫多吉、乙细、尕恰莫多、上若药、下若药、雪隆、克素儿、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兔儿干、寺滩、大石头、山根等二十多个大队调派管理员、炊事员、保育员与学生同吃同住,照顾小学生的生活吃住。公社把学生大食堂分成六个灶,学生午饭最常见的是“洋芋熬熬”,晚饭最常见的是青稞面棋儿汤,隔三差五还能从各大队牧场调来一些牛羊肉,加点洋芋做成“洋芋熬熬”给学生改善生活,不过每“改善”一次就得宰杀十多只羊或一头牛魔屋。可见那个年代人们浪河滩时有肉吃了。
由于1958年—1960年大跃进、人们公社化运动时,农家都要将米面油等生活资料上交到公社及生产大队食堂,农家院落的烟囱不许冒烟,再加上紧跟着进入了中国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所以那五年的岁月里湟源人浪河滩的习俗几乎绝迹,人们的生活死水一潭,整日为生存熬煎;好在那年月湟源县上没有虚报浮夸农业产量,老百姓的洋芋及粮食储备有一定基础,加上临近青海湖及牧区,湟源人还有度过困难时期的三件宝:“湟鱼”“旱獭”“黄鼠”,所以湟源没有发生饿死人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当年湟中、乐都等地发生了大面积饿死人现象。后来生活刚有起色,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湟源人浪河滩的习俗几乎消失了,充其量有一些年轻人到野外焪洋芋,煮大豆吃。
焪洋芋时要挖窑烧窑,上面就地取材拿土块或石块垒砌,下面用柴火烧至土块或石块发红,然后撤出柴火,将烧红的土块石块捣进窑里,分层填进洋芋,上面再用土夯实,大约一小时后起窑就大功告成了。
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浪河滩的情形
天下熙熙皆为食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八九十年代湟源人浪河滩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拓展,水准和档次提升至以煮羊肉和炒菜为主了宋将军走好。八十年代初青海农村按照政策都实行了包产到户,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生活水平也迅速改善内山夕实。湟源也发展成了沿青海湖周边牛羊肉的主要销售集散地;湟源地处农牧结合部,受历史上茶马互市藏族人生活习俗熏陶,湟源人拾掇羊下水的手艺很出彩,例如勤劳的湟源人能把一副羊下水做出眼花缭乱的花样来:肉肠(羊筏子)、血肠、面肠、肚子、羊头肉,直让外地人看的目瞪口呆,垂涎三尺,惊为天人。这些都是湟源人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贵族农民,也是浪河滩丰富经验的结晶。
每到仲夏的七八月份,草膘羊肉上市了,湟源人会争先恐后潮水般地涌向河滩,只要经济条件尚可人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参与到浪河滩的滚滚红尘中:“这个周末啊点上浪去俩?”“周末把我浪的乏死了!”“昨天浪河滩者把我吃硬了”,这样的问候是每年七八月间湟源人打招呼的日常用语。八九十年代人们浪河滩的情形分三种情况:一是县城各单位由单位组织浪河滩,单位出资购买肉类、果蔬、借锅灶、派车还我今生,职工自带碗筷去浪河滩,算是对职工辛苦一年的犒劳。大一点的单位则以科室为单位分期分批浪河滩。记得八十年代末我在湟源一种任教,那时一中有教务组、语文组、数学组、理化组、英语组、政史组、后勤组等科室,几乎每个科室都会组织教师暑假浪河滩,那年月司机师傅挺吃香,属于稀缺资源,每到浪河滩时节司机们走路一个个神气活现、趾高气扬的,一把车钥匙拴在沟蛋上格外耀眼,校园里“张师”“张师”的招呼声格外亲切。各单位派出的一般是客货两用型(如双排座车),锅碗瓢盆锅灶果蔬放中间,老师们坐两边。我记得好几年我们都借用了一中门口尕牛老板的铁锅灶去野炊。二是由于车辆稀缺,组织亲朋好友浪河滩时一般找有在公家单位上班的人借车,所谓“借”实际是连该单位司机一块“借”过来,自然是好烟好酒招待,那时没有“醉驾入刑”交通法规,司机的喝酒程度自己拿捏。三是农村地区浪河滩的交通工具以手扶拖拉机和天津大发为主兔兔快运,活动区域也基本围绕西石峡、药水峡、巴燕峡展开,著名的浪河滩景点有:经房湾、宗家沟、蒙古道东沟堂堂、波航麻尼台密林、东峡大黑沟、巴燕扎藏寺、二中沙家林等地;凉菜系列常见的有:凉拌黄瓜、凉拌萝卜、凉拌西红柿、凉拌笋子等;热荤菜中的羊肉糊笳、手抓必不可少;还有一样必带的东西就是青稞酒。八九十年代湟源地区浪河滩习俗越来越浓与包产到户政策及农事活动密切相关,每逢春耕或秋收的农忙季节,农户们都要相互编工,每完成一项农事活动,往往都要由事主家做东在田间地头吃一顿,以示庆贺龚谷成。种完田吃一顿,挖完洋芋吃一顿、收割打碾完毕吃一顿;许多农事活动很有讲究,例如庄稼收割完毕就会有一场仪式感很强的活动叫“卧镰”,场面打碾完毕,粮食进仓后也有一场仪式感很强活动叫“卧场”,
金美幸
而这些活动的载体就是“浪河滩”。
四、2005年以后浪河滩的情形
形势比人强。2005年以后私家车大量涌现,农村浅脑山地区的夏利、大发车漫山遍野龙武至尊,川水地带较高档次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以私家车为主导的浪河滩活动浪潮般推进。许多私家车后备箱里炊灶工具一应俱全:天然气罐、自制锅灶、烧烤炉、帐篷等齐备。一些头脑灵活的乡民在河滩景区扎好帐篷、备好桌凳、支好锅灶、齐备碗盏,坐等浪河滩的人来租用。
青海人的餐桌上离不开酒,茶余饭后走出帐篷,来到青山翠谷间,漫步在芳草如茵的绿色天鹅绒地毯上,或躺或坐、或唱或跳、或说或笑,皆为释放情怀的风景;唱的最多的自然是“青海花儿”了,喜欢喝酒的酒啦啦们则聚在一起“六六连”、“七个巧”、“八匹马”地恣情欢笑。
浪河滩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大餐,一次将亲情友情爱情升华的自然之旅,人们搭起关怀的灶、支起友谊的锅、以健康为料、以快乐为汤、用真情煮,主题是欢乐颂。整个河滩氤氲着幸福快乐,杯中佳茗,身边佳人,情的力量主宰了生命,河滩溢动的是本真和初心,无论位高权重的人士还是凡夫俗子,凡是在这种风俗中浸染长大的人无不为这种文化的力量所震撼,继而发出由衷的赞叹。
待到傍晚时分,在煮过羊肉的汤中加入些许西红柿、白萝卜、青菜之类,在沸汤中下给尕面片,然后撒些香菜,吃完最后一顿充满山野气息的尕面片就算是结束了一天的“浪河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冷全祥,西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者,醉情于山水,潜心研究历史文化,性情中人。
投稿须知:
为了展示我县及各地文学爱好者的文采,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活跃平台气氛的目标,丹噶尔文学苑群对平台投稿要求如下,希望老师们投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给本平台。投稿作品必须保证原创,没有在其它平台发表过,一稿不能多投。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古诗词,字数不限。投稿作品必须保证作者再三检查过,内容积极向上,文责自负。投稿格式如下:题目文/作者正文……投稿老师附简介和照片。微信投不了稿的,投稿邮箱:1103302687@qq.com叶帆欢迎积极投稿!
感谢团队成员的齐心合作,感谢老师们百忙之中抽时间为平台服务,感谢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大力支持!
《丹噶尔文学苑》编辑部
顾 问 :井 石任玉贵陈有仓
主 编:冷全祥
副主编:杨岩峰
执行主编:孟春琳
编 委:冷全祥杨岩峰靳增发杨永春孟春琳 小淘霍德 叶帆
散文编辑:杨岩峰 孟春琳
现代诗编辑:冷全祥 霍德
古诗词编辑:小淘
小说编辑:杨永春
组 稿 :叶帆
文章点评 :靳增发
诵读团队:人闲桂花落 紫 藤 秦 鑫 把梦留给海 久买多杰 思修 阳光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上一篇:
我的娜塔莎床吻戏
下一篇:
我的娜塔莎1940集
文章归档
2020年11月 (60)
2020年10月 (312)
2020年9月 (302)
2020年8月 (311)
2020年7月 (315)
2020年6月 (293)
2020年5月 (316)
2020年4月 (301)
2020年3月 (314)
2020年2月 (282)
2020年1月 (310)
2019年12月 (310)
2019年11月 (202)
2019年10月 (240)
2019年9月 (292)
2019年8月 (230)
2019年7月 (93)
2019年6月 (101)
2019年5月 (90)
2019年4月 (1599)
2019年3月 (2202)
2019年2月 (356)
2019年1月 (385)
2018年12月 (209)
2018年11月 (298)
2018年10月 (305)
2018年9月 (313)
2018年8月 (310)
2018年7月 (316)
2018年6月 (304)
2018年5月 (313)
2018年4月 (299)
2018年3月 (319)
2018年2月 (288)
2018年1月 (297)
2017年12月 (311)
2017年11月 (304)
2017年10月 (303)
2017年9月 (305)
2017年8月 (315)
2017年7月 (154)
2017年6月 (91)
2017年5月 (111)
2017年4月 (101)
2017年3月 (95)
2017年2月 (92)
2017年1月 (93)
2016年12月 (88)
2016年11月 (92)
2016年10月 (80)
2016年9月 (89)
2016年8月 (87)
2016年7月 (99)
2016年6月 (89)
2016年5月 (98)
2016年4月 (100)
2016年3月 (98)
2016年2月 (99)
2016年1月 (87)
2015年12月 (90)
2015年11月 (92)
2015年10月 (94)
2015年9月 (103)
2015年8月 (96)
2015年7月 (91)
2015年6月 (87)
2015年5月 (102)
2015年4月 (107)
2015年3月 (98)
2015年2月 (86)
2015年1月 (89)
2014年12月 (84)
2014年11月 (86)
2014年10月 (95)
2014年9月 (85)
2014年8月 (89)
2014年7月 (90)
2014年6月 (90)
2014年5月 (93)
2014年4月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