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分手的理由歌词作为房山重要的组成成员,你对它们知多少?-青春房山

时间:2017年02月12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18次

作为房山重要的组成成员,你对它们知多少?-青春房山

房山历史悠久,号称人之源,京之源,城之源,当之无愧。70万年前龙骨山一带就有人类生存繁衍,乃人之源;3000多年前琉璃河就建成了燕都城址,可称京城之源。房山人文历史深厚,值得今人探究的是,遍及龙乡大地的460多个村庄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据历史学家考证
村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村庄的形成是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之时,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距今已经有万年以上。随着原始农业与畜牧业的产生,神农尝百草,教民稼穑之时出现了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人类走出洞穴,开始定居生活,此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由采集、渔猎、游牧生活过渡到以农业生产为主。
最初的村落或许是临时的、移动的,可以随时变更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进,人类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逐渐形成了固定的、集团式的聚居形式,典型的如陕西的半坡村、河南的仰韶村。这期间大约经历了数万年的漫长过程。由于地形与环境的关系,村落的形态受山形水势的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沛雨甘霖,有带状村落、环状村落、团状村落、多边散状的村落等形式。研究房山的村落形成,最重要的是依据地下文物的佐证和相关史籍的记载。

距今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了定居的氏族生活,考察周口店附近的村落,当今有历史准确记载的是大韩继村,唐代成村银箔贴图。唐朝时有这里集市,俗称大寒集(碑文记载为大寒吉)。但唐朝据山顶洞人已逾万年,按照常理,周口店附近水草肥美,沃野千里,北京人走出龙骨山,形成村落应该是历史的必然。但这时数万年间形成的村落不多,稀疏分布在拒马河、大石河之间的扇形冲积平原。通过对建国以来房山地区地下文物发掘的研究,对照相关史籍资料,作者认为,房山区村落的形成发展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发轫和初步形成时期
(新石器中晚期至秦汉)
01
从发现人类生活遗址遗迹开始
房山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间人类生活遗址遗迹较多,1959年至1986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在拒马河畔的张坊镇、大石窝镇的镇江营村等20多个村庄进行文物考古勘察、调查,以及近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总计发现新石器时期至西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30多处,发现了古代的墓葬、陶器等生活用品,可见那时的村落已经逐渐增多。

据《考古》杂志1963年第2期《北京房山考古调查报告》称:1960年8月城关办事处丁家洼村,发现新石器至殷周时期陶窑址6座,发掘5座。窑呈椭圆形,长2米、宽1.7米,出土有陶鬲、陶釜、陶豆和网坠等,附近还发现有灰坑、灰层。商周时期,丁家洼附近并没有大的都市,陶窑烧制的釜、鬲等器物应该是民间所用,6座窑烧制如此多的生活器具,可以想见居民数量之多。那么,附近有一些村落村庄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大石窝镇的镇江营遗址涵盖了新石器时期至夏商时期的诸多文化遗存,发现了釜、钵、红顶碗、小口双耳罐等陶器。

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镇江营是房山地区乃至华北地区最早形成的村落之一,镇江营遗址是研究北京地区乡村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需要说明的是在《房山地名志》中,丁家洼、镇江营都是明代成村。这里需要厘清两个问题,一是出现村落时未必一定同时出现村名,新石器时代还没有文字,遑论村名?二是村名也有其发展历程,一般经历初起名称,变革更改,积淀固化几个阶段。当然也有一成不变的马剑琴,丁家洼、镇江营这两个村显然不是。
02
琉璃河董家林燕都遗址证明
西周初年琉璃河一带就已经是较为繁华的诸侯都城,那里水源丰沛,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都城附近必然会有不少村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琉璃河附近村落会逐渐增多,并向周边延伸。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大石窝镇蔡庄土城遗址中有大量西周绳纹鬲片,战国兽面瓦当。考古学家认为土城为西周、战国时代遗址;1978年在良乡附近常庄村发现东周时期瓦窑遗址3座。出土的板瓦,筒瓦、兽面纹瓦当等文物,都在述说着这段湮没在历史风尘中的往事。

03
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人类生活遗址遗迹较多
房山境内发现的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人类生活遗址遗迹较多,说明此间村落在逐渐增多。如:1960至上个世纪末,在坨里乡口头村出土一批战国铜器,有豆、戈、勺、剑等;在南韩继村曾出土战国“明字”刀币约5公斤;在霞云岭乡龙门台村出土了战国“明”字刀币约400枚;在石楼镇出土一个汉代红陶夹砂陶灶,三个锅和一只坐带篦子的小罐;在阎村镇焦庄村西出土了战国陶壶四件,红、灰夹砂陶鬲、带盖陶壶,壶上有几何纹、鱼纹等。在上述这些发现出土文物的地区,肯定会有一些村落逐渐形成。

04
汉广阳县古城遗址
西汉时房山境内设良乡、广阳、西乡三县,1962年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勘察确认长阳广阳城遗址,为汉广阳县古城遗址分手的理由歌词。近几十年来又在窦店镇西安庄村汉代红陶夹砂罐;在西长沟出土了一些陶器。清代志书记载了南吕村的汉代碑刻,有“南吕”的记载;在韩村河镇曹章村发现了东汉陶井。在娄子水村西发现2座汉代陶窑址,出土大量陶片。良乡镇富庄村发现古墓13座其中汉墓5座;出土器物有陶瓮、缸、豆、碗,灶、井等;这些民居生活的遗址与文物有力证明了这些地区居民村落的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房山地名志》注明曹章村形成于元代以前,但准确的时间是何时?近年,在距离曹章村不远的开天塔地宫内小塔内内发现石函铭文《再建塔邑人名记》中刻有“曹张村”民众“梁楫”的内容。 “曹张村”即应今曹章村的前身。今昔村名音同说明村名未变。石函刻于“大辽乾统九年”。在 大辽乾统九年即公元1109年就已经有了曹章(张)村。
发展与成熟时期(秦汉至隋唐辽金元)
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
中华大地朝代更迭,刀光剑影,烽烟四起,经历了潮起潮落,风云变幻,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展现出瑰丽的艺术诗章。此间,房山境内的考古发现更多,石楼村发现三国时期古墓2座,张坊镇北白岱村北发现汉代瓦窑;村落也随之增多,且地域分布逐渐扩大,遍及房山东南西北。更为可喜的是,现在的房山的村名也开始出现在碑刻史籍中。
云居寺《房山石经题记汇编》题记中载有6乡:观音乡(辖村有成村)、昌乐乡(辖村有北陶村)、金山乡(辖村有中继村);尚义乡(辖村有北乐城村和独树村);复芋乡(辖村有董村));复叶乡(辖有白水里)。碑记中还有良乡县葫芦伐村、北郑村、鲁张村、交道村。近年在北窖村鸡毛洞口石壁发现有“房山乡”记载。(唐开元二十三年)。上述这些村庄,至少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存在了。据《房山地名志》记载,唐代成村的有吉阳、夏村、芦村、石楼、张坊、天开、石窝、常舍、五侯等32个村。

唐朝末年至五代时期,北方战事频繁,兵戈四起。刘仁恭在大安山筑关据守,建立离宫别馆,搜刮民财。客观上刺激了大石河谷地的经济开发,促进了人口聚集与村落形成。自河套沟口坨里至长操一直辐射到霞云岭村一带,村落相连,人口渐密。相比之下,拒马河谷则因为山路阻隔,交通不便,则人烟稀少,村落间隔距离较远。辽金时史籍中有奉先县怀玉乡(辖有张方里,今大石窝、张坊一带),良乡县西南乡(辖有张谢村)。这一时期形成的村庄还有紫草坞、肖庄、坨里、石板台、黑古台、瓦井、窦店、十渡、黑龙关、车厂、芦子水等35个村。这个历史时期出土文物的地点和数量更多。

如坨里乡上万村金代墓,出土有龙泉砂胎釉小罐;黑胎酱釉小碗、龙泉小炉等器物。阎村镇焦庄村出土辽金时期的铡刀、镰刀、铧、犁、镐、耘锄、斧、笼头、齿轮、凿、链等数十种生产工具。可见辽金时代,张坊、阎村、坨里乃至十渡、佛子庄、霞云岭附近已经有不少民居村落,先民们过着典型的农耕生活。根据清代《房山县志》《良乡县志》可知此间形成的村落更详细的内容。如:南召行棋无悔,唐代成村幽灵蛛。因姓得名,后分为南赵、北赵二村,清代讹赵为"召"。陶村:唐代成村。云居寺石经题记记有北陶村,属昌乐乡。因姓氏得名。

清末及民国志书仍称陶村,后分为大小陶村两村;长沟:金代始见长沟村名刀郎羊。西汉初,置西乡侯国,治设于今东长沟村东。后分为东西两村。坨里:金以前成村。聚落与大石河有一脉山坨相隔,因处于山坨以东一片浅阔之地,故此得名苍之茧。大紫草坞:金称大紫草房;明称紫草务;清称子曹务;民国称紫草坞。后分为大小紫草坞两村。石堡:唐代称石窟堡。下石堡元代成村,称抱玉里,上石堡村明清时形成。
完善成熟时期(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三代,定都北京,中国的大一统局面自此没有间断。六七百年间,房山的村落迅速增长,其主要原因是:元世祖奖励垦荒,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明朝初年洪武永乐年间长达半个世纪的政府移民,充实河北及北京地区;清军入关,八旗子弟遍及京畿,摊丁入亩的政策尤其是康雍乾盛世都促使北京以及附近州县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因此房山境内的村落也在这个时期大量增多,村乡基层政权的管理也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元代实行乡、里、甲(村)制。县领乡,乡领里,里领村,基层管理制度健全。房山县原置4乡16里。明中叶归并甘池、芦村、王佐、乐平、大安山5里,存11里。里是介于乡与村之间的行政管理层级。如果按照每个里10个村计算,元代房山已经有160个村了(不含良乡县)。元代形成的村庄有惠南庄、佛子庄、周口村、务滋、饶乐府、东庄子、苏村、沙窝、陈家台、北车营等45个村庄。史籍记载房山地区明代成村的有182个。县志记载:辽金至元明时期,磁家务曾有大规模烧制瓷器窑场,明代山里煤业兴发,此地曾设巡检司,兼课税之务。可见当时河套沟人烟稠密,村落相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房山县志》载,4乡为通济乡、贤侯乡、怀玉乡、神宁乡;11里为坊市里、北郑里、独树里、羊头里、赵家庄里、十度里、周口里、上万里、太平里、挟河里和张坊里,共计179个村。邢雅晨里的设置及名称与明代或清康熙前已有变化,与今名多有差异。咸丰年间编纂的《房山志料》中有关于房山县的编甲情况。该志料所制《岭西图》标注:三甲平峪,四甲芦子水,五甲邙安(马安),六甲镇上,七甲六度,八甲西庄,九甲蒲洼,十甲十渡。可见十九世纪中叶,蒲洼、十渡地区已经有许多村落纳粹军旗下。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的《良乡县志》记载:良乡县有25里,“犹百年前旧志也。"可知16世纪中后期,良乡已经有25里近2500户人家,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良乡县志》载,良乡县凡23里屯187甲,所辖117村。按照每个甲10户计算,清朝晚期,良乡县应该有2000户人家。
按照这两部县志所载的近400个村,已经基本涵盖了今天房山区境内的所有村庄,可以说明,房山区400多个村庄的形成皆不晚于19世纪末,即晚清时期(十渡镇的新村例外)。为什么两部县志所统计的村庄总数与今天房山区的村庄数字有较大差距呢?
究其原因有二:一是两部县志所载村庄,均不包括原房山县城、良乡县城的四街两关各村;当年的良乡东关辖塔湾、梅家庄、后店村、西北关、鱼儿沟5村;西关辖西杨家庄、西太平庄、苏庄3村;南关辖纸坊村、东杨庄、徐家庄、常家庄、黑狗台等6村。还有现在良乡的一、二、三、四、五街都独立成村。这些均不在117村之列;房山县城内的南街、东街、西街、北关、南关等村亦如是。二是晚清至今已经过去百余年,一些村庄的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渐增多。有些村庄析出附属村庄;一分为二猪猪岛小说网,或一分为三何庆魁,甚至分为四、五个村。如高舍村分为大小高舍,朱各庄分为前后朱各庄,班各庄分为东西两村,甘池村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村,高佃村分为四个村,稻田则分为五个村。民国初年至今新出现的村庄十分稀少。
村庄数目的变化应该属于历史发展的常态。即使当代,村庄的数目也在不断变化邵珮诗,据房山区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49年,房山、良乡两县村庄共有392个行政村,1958年两县合并时有村庄423个;1980年,房山县有行政村459个;1987年房山区有468个行政村,2003年有463个,2004年有462个,2013年有462个。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成熟,房山境内462个村庄的形成经历了万余年的漫长岁月。从氏族社会到元明清大一统,每个时期都有村庄出现,房山区农村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间断的中国农耕社会发展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山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良乡、城关、长阳地区已经有几十个村庄拆迁,南窖、佛子庄、霞云岭、史家营等乡镇也有不少村庄整体迁移到平原地区。今年的棚户区改造会使数万户农民搬进楼房,许多村庄会消失,农民生活步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可以想见,再过20年,房山村落的数量与面貌也一定会出现更加喜人的变化。
参考来源:文化房山
欢迎大家投稿,邮箱:hifunhill@yeah.net
青春房山
做房山青年喜爱的新媒体
有趣 靠谱 时政 公益 潮流 文艺 生活 旅游 创就业
有价值、有深度、有内容的分享者


?欢迎体验留言功能↘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