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menu
首页
全部文章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长春爱尔眼科医院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国学与传统
时间:2018年08月01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99次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国学与传统
点击上方国学与传统免费订阅
好文回顾
?古代工匠精神,曾经让世界惊叹!
?《论语》精选精解1
?古人讲,不孝父母,天打雷劈,此话真实不虚!
?古训:惯子如杀子胖胖前妻,九大惯子特征,家长必戒!
?人体穴位与天体对应的奥秘
?《道德经》最厉害8种思维,读完真的不一样
?再聪明也挽救不了道德的缺陷(深度好文)
?王阳明:活在当下,破除我执,才能快乐
精品特荐 (请点图片查看)
手摇削皮器犹太人智慧全集韩国去污剂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承天理而来的,古人认为,上天主掌着一切,天道规范着一切。“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传统理念的源泉和归宿,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让我们用心体会。“天道”与人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古人认为,天地在造就万物的同时,也把生生不已的德性赋予了万物为己而生,这种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使万物生机盎然,竞相成长。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道家对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这里说出“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李馨巧,在人则为人道。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天人合一“是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效法天道者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遵循“天之道”。《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在传统理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指人们遵循“道”,在心为德,施之为德行。人应效法天道,学习天地的品德:天之真实不欺,至公至正,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人应思真诚、正义而与天道相通白斩鸡怎么做,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做人要真诚坦荡,明辨是非,有浩然正气,才能与“道”相融合,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最慈悲、仁爱的,《诗经.旱麓》中描写万物生机勃勃的样子时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天地永远不停的运动,覆载一切,给予万物,使万物共同生长,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这种至德至善是人应效法的根本人生之道。学习天地仁德、包容的慈悲心怀,坚定为善的意志,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希望万物都能欣欣向荣。“合道者”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杀手阿一,以道德人格、正派的品格感化他人,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使一切归于天理正道。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天、人感应《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宋代张载在《西铭》中写到:“干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天人相应,天人相通,正如古语说:“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因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古人认识到“天人”是个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和对应的关系,天象的变化会带动人类社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人君当象天行动仕途红颜,人君至诚的心能感动苍天,使阴阳变易;如果人君逆阴阳,背天心,则会有灾异发生,这是上天对人君的告诫”。从这一理念出发的传统文化,表现为重道、重神、重德、重天人和谐王洪图。在皇、帝、王的时代,作为当时群民的首领是由掌握天道规律的深浅所决定的,境界最高深者才能成为皇、帝、王。由于掌握着天道规律,这些皇、帝、王能够与宇宙的能量场自由地感应、沟通、融合,真实地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不仅能呼风唤雨,移山填海,甚至能调谐四时和阴阳,经纬天地,化生万物。所以,他们才被称为天皇、天帝、天王。古时的人们也都站在道德的基点上为人处世,所以,人们对规律神机奥秘的洞察力和运用能力非是今天的人所能想像的,以为古人是蒙昧无知。其实,世代所留下的神话传说就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历史的真实只是慢慢的越来越被道德水平日渐降低的后人们给变成了神话流传于后世了。古人认为,坚守做人的标准也就是遵从天道。“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道德规范是“天”为“保民”而赐予人间的,人服从天命,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人的善恶行为能够被天所感应到,即“天之照人,与镜无异”、“为善,天地知之;为恶,天地亦知之”。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人如果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天将降灾异警告,促人反省,若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过失,那么天谴就会自行消退。同时史料有记载许多行善者身上发生的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善感天地的故事。这种真实的事迹,充份证实重德向善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花丛丽影,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教化人心向善是解决天灾殃及的最根本办法,如《汉史》记载:汉元帝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了日蚀、地震等灾变,元帝深感震惊和忧虑,于是向群臣问以政治上的得失。担任“给事中”的匡衡按照儒家经典予以了答对,他说:“自君王以至黎庶,皆要敬天崇善。君王要秉承天意以行仁政、做善事、为百姓祈福。应减宫室之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奸佞。公卿大夫要循礼恭让、好仁乐施、重义轻利,作民众的表率。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仁和之风。上行而下效,这样国家可以兴旺,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匡衡针对时弊提出的改良措施,得到了元帝、大臣们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赏,实施后果然社会风气好转,灾异不兴,国泰民安。古人敬顺天意,遵行“推天道以明人事”,是指通过探索推演宇宙、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以使人明白人类社会发展和个人生存变化的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使自己的行为绝不偏离正道,遵天理、明人事的道理。古代设立了司星官、钦天监、卜官等,观象授时等,很多事情通过预测和占卜来预知吉凶祸福。其实,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观察天文、天象,不仅用来计算历法,而且用来观察人间的变化。历史上许多先知、先觉和高人都能通过观察天象,预知世间大事的发生和朝代的变迁,如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包括他们对今世的预言依然令世人震惊。
为何蒋介石说,中日之间只有一个王阳明的距离?真相惊人!▼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天不变,道亦不变”华夏文明历史始于神、人同在的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皇、帝自身的行为就在天道之中或接近于天道。根据史料,上古时期民风十分纯朴,人们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乐生、不知恶死,过着一种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黄帝内经》的《上古太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人们完全顺乎自然的生活,顺应天理大道的处世,自在道中的生命状态,是人类真正应有的生活状态。三皇五帝之后到了夏商周三王时代。王是又次于帝的名号,按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王,天下所归往也。”西汉大儒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代表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如是说王字的三横,分别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间的一竖代表着将三者贯通。作为王的人,必须具备对天道、地道和人道规律的把握。在《白虎通义》中解释,王是受天命,拥有天下的人,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权限,王被上天视为自己的孩子来护佑着。王所奉行的是行仁布义、赏善诛恶的王道。仁,是成就万物卡罗德钢琴,和洽万民;义是理之所在,理所应当。长春爱尔眼科医院夏和殷商时期日本福冈天气,主要是部落联盟,西周实行分封制,这一段历史为“国天下”时期。由此可见,王是等而下之的。所以老子才说“大道废,有仁义”、“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王之后就到了春秋五伯,也叫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信义矫世,争霸天下,将天下视为一己之私有,经过春秋战国的激烈角逐,秦王嬴政战胜了各诸侯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君主制帝国,开启了两千多年的朝代更迭历史,而这种更替虽然也是顺应天意而为,但主要是通过以暴易暴的形式实现的。从此开始了一家一姓治理国家的“家天下”时代。从此以后,皇、帝、王的历史使命与对天道诠释的演绎也渐渐隐藏于最高的权力背后了,人们更多体会到的是它那高高在上、号令天下的尊崇地位。但是历代的帝王,不乏优秀者,都努力身体力行的做遵循天道、德化万民的表率。“天人合一”理念蕴涵于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体系之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纬书《孝经钩命诀》中“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五霸骛。”揭示了历史发展越来越坠落的趋势。
刘欣美
人的纯真质朴,以及人与天地相沟通的自然属性和先天本能,随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和自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外在物质占有欲望的日渐强烈,而越来越退化、丧失。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出返璞归真与历史前进的步伐相背而行的发展道路;在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中,也保持着这种往回返的强烈意识。因为儒家思想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往回返,才能摆脱灭亡的命运,他告诫人们要保持逆流而上的向道之心。儒家推崇先古圣王所行的王道,如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所实行过的道。孔子提出“克己”即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随世下流的世道人心中挣脱名利欲望的牵绊和诱惑,“复礼”就是遵循天理,回归天道,回到那个产生自己的地方。“天不变,道亦不变”造就了中国久远的历史文化中所显现出的独特的返本归真的修炼文化。从儒家看来,天道原则和道德观念源于天,仁义礼智本性乃是天的赋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通过修身,去除后天受到的名利、欲望的迷惑而生的各种私心杂念,从而达到一种自觉的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说: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养德才能达到知天、事天和至善的境界,因此儒家讲可通过个人修身而成贤成圣。要达到人与天通的境界,人必须要升华道德。佛道两家讲的是出世,佛家讲佛法无边,慈悲普度众生,人通过佛法修炼可以成佛,得到善果,回归神圣庄严的天国世界。佛性人人都有,但人在世上由于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觉,在通过修炼、不断升华可修成觉者——佛的境界;道家讲修真养性,返本归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最后修成“真人”。纵观历史,求仙访道、隐逸田园、追求人与自然融合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化最为深刻的主流。
为什么我让孩子读唐诗宋词元曲,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敬天知命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应怀感恩之心,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赞天地之化育。天地始终不变,给予万物只升华,自身却不接受任何事物,质朴、谦逊,博大无私。天赋予了人德性、善性、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同时天也是主宰人、社会命运及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人应按照“天道”行事,《孟子正义.尽心上》中说:“法天即所以事天也”。古时的天子最重视的就是祭祀,祭祀是为了敬神,赞颂天帝的伟大,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归功于上天的指导、帮助和保佑。祭祀时除了表达祭祀人的虔诚,礼仪的隆重之外,还要制作赞颂神的音乐来表达对神的敬仰。《尚书》中说:“古之圣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于人事不敢不尽,而于天之道亦不敢不谨。尧之羲和,舜之七政,洪范之五纪,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谨于此。”如是说尧帝观测天文,钦定历法,顺天而治,教导臣民以“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教育百姓和睦相处。尧帝制作了乐舞《大章》以歌颂天帝的盛德,并寓意以德敬天;舜帝以孝治天下,以德化人,无私为民,使天下百姓提升道德,都能恪尽孝道,信神敬天。舜帝推行礼乐文化,重视祭祀,并配以文学诗歌,制作了《韶乐》以祭祀上天,其平和德音使“凤凰来仪,鸟兽化德”;周公循天道制作了礼乐,通过礼乐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使国家得到大治。几千年来,无论帝王将相或是黎民百姓,全都信天、敬天、畏天,他们以各种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护佑,祭天成为国家的第一大礼琥珀うた,是中国古代最庄严的仪式。尤其当皇帝亲率文武百官祭天时,可谓代表整个民族在虔诚祈祷:感恩上天,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古时历代朝廷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祀天”礼仪大典,人们也祭拜由土地、谷物而来的“社稷神”等。圣人明君率领臣民敬天,人们敬天信神,世风祥和,对所有的东西都能表现出不争,使天下呈现出清明、太平景象。古时的人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积德行善。传统敬天文化体现出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刻内涵。儒、释、道都告诫人们:信神敬天,从善惜福,感恩知报,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护;人们都相信善恶有报的真理:人积善,天降吉祥,积不善,天降灾殃。所以人们不断修正自身,修德立命,以切合上天的心意。天道对谁最亲近呢?最亲近有德之人。只有有德之人做循天道、顺民意的好事时,才能得到吉神相助。信神敬天、晓善恶因果报应的人,分明可以体察出“天道佑善”;而勤修德行者教化引导迷失的人回归善性和正道,可使种种的灾祸得以免除,生病的人或能因而痊愈,将死的人或能因而回生,患难或能因而避免,美好的前程因而成就;而那些互相以权势相攀引,只知道利用官位作为威势,利用法令作为工具,排斥正人君子,盘剥百姓,追求私利而不择手段者,更甚于奸邪兴起而不遏阻,妨碍真正圣者进路的奸佞之人,最终招致的是各种灾难的频发。在中国许多朝代都留下了传世预言,如周朝的《乾坤万年歌》,三国时诸葛亮的《马前课》,唐代李淳风的《推背图》,宋代邵雍的《梅花诗》,明代刘伯温的《烧饼歌》等,都有着对历史惊人、准确的预测,包括提及人类此时将有的大劫之忧。纵观这些朝代预言,年轮的运转病毒唑针,世事的变局,朝代的更迭似乎都是有道可循,冥冥之中有定数,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渊源,是否深藏着贯穿始终、密而不宣的真机……。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上一篇:
长春黄河路客运站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打造班级特色内涵-青岛市实验小学
下一篇:
我猜凌波舞3号
文章归档
2020年11月 (60)
2020年10月 (312)
2020年9月 (302)
2020年8月 (311)
2020年7月 (315)
2020年6月 (293)
2020年5月 (316)
2020年4月 (301)
2020年3月 (314)
2020年2月 (282)
2020年1月 (310)
2019年12月 (310)
2019年11月 (202)
2019年10月 (240)
2019年9月 (292)
2019年8月 (230)
2019年7月 (93)
2019年6月 (101)
2019年5月 (90)
2019年4月 (1599)
2019年3月 (2202)
2019年2月 (356)
2019年1月 (385)
2018年12月 (209)
2018年11月 (298)
2018年10月 (305)
2018年9月 (313)
2018年8月 (310)
2018年7月 (316)
2018年6月 (304)
2018年5月 (313)
2018年4月 (299)
2018年3月 (319)
2018年2月 (288)
2018年1月 (297)
2017年12月 (311)
2017年11月 (304)
2017年10月 (303)
2017年9月 (305)
2017年8月 (315)
2017年7月 (154)
2017年6月 (91)
2017年5月 (111)
2017年4月 (101)
2017年3月 (95)
2017年2月 (92)
2017年1月 (93)
2016年12月 (88)
2016年11月 (92)
2016年10月 (80)
2016年9月 (89)
2016年8月 (87)
2016年7月 (99)
2016年6月 (89)
2016年5月 (98)
2016年4月 (100)
2016年3月 (98)
2016年2月 (99)
2016年1月 (87)
2015年12月 (90)
2015年11月 (92)
2015年10月 (94)
2015年9月 (103)
2015年8月 (96)
2015年7月 (91)
2015年6月 (87)
2015年5月 (102)
2015年4月 (107)
2015年3月 (98)
2015年2月 (86)
2015年1月 (89)
2014年12月 (84)
2014年11月 (86)
2014年10月 (95)
2014年9月 (85)
2014年8月 (89)
2014年7月 (90)
2014年6月 (90)
2014年5月 (93)
2014年4月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