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迈克尔奥赫【未名雅叙】调戏俞飞鸿初夜,满嘴“性、情爱、潜规则”,许知远这代中国老男人们有多丑陋?-北大视野

时间:2019年03月30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399次

迈克尔奥赫【未名雅叙】调戏俞飞鸿初夜,满嘴“性、情爱、潜规则”,许知远这代中国老男人们有多丑陋?-北大视野

迈克尔奥赫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
调戏俞飞鸿初夜,满嘴“性、情爱、潜规则”,许知远这代中国老男人们有多丑陋?
文/莉莉雅
最近,曾是一代中国文青精神领袖的许知远老师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什么?你问许知远是谁?
她姐简单科普下,他曾为《三联》、《新周刊》等等有名的杂志主稿,更是许多有名杂志的主编、内容总监,也曾因为《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而风靡一时。怎么看也算是在文坛叱咤多年、拥有着不小的话语权的“公知”了。
怎么就被怼了呢?
其实最开始掀起讨论的,是因为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他真诚地表达了对马东的怜悯。

diss奇葩说,认为(马东做商人)很low
没想到马东根本不买账。
他痛心疾首地表示这个时代过于浮躁,询问马东为什么不抵触这个时代的时候,马东回怼了一句,“我没那么自恋。”

整个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然而这也不是头一次了,不久前他也曾采访过一代女神俞飞鸿。

已经46岁的她仍然美出天际
有意思的是,许知远跟同为男性的马东探讨家国天下、社会和理想,到了俞飞鸿那里却只剩下了性、情爱和潜规则。
完整版6个小时左右的采访里,他一遍遍地变着法儿又略带骄傲地问:
你有男朋友吗?
这样的男人你喜欢吗?
就没有想过要依靠男人吗?
真的没有想过吗?
……
好在俞飞鸿全程保持着超高的教养,有理有节、不卑不亢地应对着许知远五花八门的无礼冒犯。
在整个采访里,倒是可以看到当今诸如许知远这一辈所谓的“公知”、“老男人们”从骨子里对女人的轻视,以及这一代逐渐找到自我的俞飞鸿们,温柔的反击。
许知远们对“美女”的定义:
供男人戏品咂摸的对象
不论在男人还是女人心中,俞飞鸿是娱乐圈中公认的女神。她的美很高级,看起来有一些高傲和冷清,她的性格是温柔中带着坚持,有一种端庄的从容之感。

说实话,活到俞飞鸿这份上,不管是眼界、阅历还是学识,都足够通透聪慧,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坚持什么了。
但许知远却一直沉浸在《喜福会》、《爱有来生》里的那个天真年少的俞飞鸿形象中,痛心疾首地觉得,你这么一个聪明美丽的女人,为什么要去演《小丈夫》这种剧,言外之意,俞飞鸿你为什么没有按照我们对女神的想象而活,还活得这么庸俗?

俞飞鸿的回答是,我觉得它们并不庸俗。


这一点反驳让许知远非常不舒服,他又重复好几次你不太明白我的意思,试图能让俞飞鸿保持着女神的“不食烟火”,然而俞飞鸿的语气里都是温柔的执拗。



于是许知远不服气,也不认输,十分真诚地邀请俞飞鸿重看自己参演过的《喜福会》,并且“希望她能真切地找回自己”。


在俞飞鸿没有积极同意的情况下,他又再度提出要求,“(如果你觉得害羞)你可以闭眼嘛。”
呵呵
电影中有一段是俞飞鸿历经初夜之时、镜头里也有“破瓜”的隐喻。

《喜福会》电影片段
于是观看这一段的时候,许知远非常玩味地咂摸着,暗戳戳喜滋滋地偷看俞飞鸿的表情,然而非常可惜的是,他没有看到女神想象中的花容失色。

他是有些失望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一个真正的美人儿应该端庄地安安静静坐在那里,温柔的,在男人的调戏里有些失措的羞涩感,最好还带点高级的“愚蠢”。
可惜俞飞鸿没有按照男人眼里所期待的线条去填充和描绘自己。
显得“愚蠢”的倒是许知远们了。
认为“美女”得到世界的方式:
依靠男人的给予
这些年来女人们逐渐拥有了一些话语权,坦坦荡荡地将欲望和野心摆上台面。
对这一点,中国男人还是有“进步”的。
于是那种低级的“女人怎么能想要拥有权力和世界”的直男癌想法渐渐退出舞台,演变成堂而皇之的高级恶心:“这是一个名利场,你愿意吗?”


2017火爆金融圈的名句
上位的男人们将约炮和潜规则都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很多自以为尊重女性的男人认为,我明明可以给你一个美好世界,你怎么这么不知趣?(当然,空头支票也满天飞)
彷佛女人实现欲望的唯一方式是靠男人的给予,除此之外,那就还是做一个头脑空空的花瓶更好。
所以在俞飞鸿表示自己对权力没什么渴望时,许知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直到她说出自己对武则天的看法。



本来这个话题可以很好的延展下去,但是许知远在这里打住了。他毫不吝惜地表示出在性别上的优越感,将武则天的行为归于“因为她是性别身份焦虑”。


俞飞鸿说,那也不见得拘泥于性别。


坦白说,俞飞鸿的表现超脱到令人惊艳,这种超脱已经是脱离了两性的身份。她明明白白地在告诉你,男人们所要企图去掌控的,在女人的眼里,其实是和无意义的生命一样。
而对于许知远们而言,男人们乐在“给予”女人一个世界,圈养起来花好月圆,但从本质上,根本欣赏不来那些逃离男权掌控、想要平等和男人作战,想要公平去“赢”的勇敢。

认为“美女”的两性关系只有
在依赖中攀附,在攀附中获得
几个月前,欧美绅士杂志GQ中文版公然推送了一篇名为《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的推文。
华丽丽地遣词造句,用词无耻、油腻且粗俗。



在他们的笔下,女人们作为一个个菜式被叫上座,谄媚地寻找着能让自己一劳永逸的男人。
彷佛调剂下饭桌情趣,满足下男人的意淫就是女人最大的丰功伟业。


好一出意淫的“从此君王不早朝”
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知远也堂而皇之毫不避讳地问俞飞鸿有没有靠男人扩展边界,如果等待一个男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俞飞鸿非常坚定地回应“没有、不会”之后,他还又问了一遍“真的不是吗?”


她姐不得不佩服俞飞鸿的好涵养了。她很坦然地回应说,所谓扩展边界,自我救赎,靠的是自己的经历,女人应该学着自己去生活。
至于和男人的爱情,只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但却不是成长的全部来历。

但是许知远还是非常坚定男人对于女人的意义,所以整个采访之下,他觉得俞飞鸿的对爱情和两性关系的冷静自持只是一种尚未破冰的秩序感。
毕竟许知远们认为,没有爱情和男人的女人们,是无法冷静、活不下去的。在爱情里的女人,无脑且幼稚。


来自于学识渊博的冯导
在他眼中,汤唯也是智商低的女人
劝大家别查老公手机、学会识大体、忍辱负重的冯大导演尚且公然觉得女人的弱智,更不要说那些习惯了将女人们低智化的男人了,他们其实不太明白,对于有点年纪有点阅历的女人们来讲,她们已经看清了风花雪月背后的一地鸡毛,只不过有时候维持成年人的体面罢了。
阳春白雪要有,但越来越多的女人早就不把爱情和男人当作赖以生存的食粮了,而男人们却开始害怕承认,自己已经不再被盲目地崇拜成为英雄。

许知远们对“美女”的年龄
明明很在意,却也假装不在意
人们可以坦然面对英雄鹤发,却觉得美人迟暮过于苍凉。
于是面对已经快要50岁的俞飞鸿,许知远安慰她,皱纹也是一种美。(当然这也建立在俞飞鸿仍然是大美人的基础上,不然许知远这样自诩清高的男人会舍得多看凡尘里的大妈几眼?)
却没想到俞飞鸿根本不屑这种安慰,她说,皱纹是经历,经历是美的,但是它本身没什么动人的意义,你不能否认,年轻确实是有年轻的动人。




她承认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意义,但也更爱当下的自己。
就像她说人们都关心40岁前的武则天如何宫斗、如何夺权,她却更喜欢40岁后的武则天,在政治上、事业上、生活里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而这些领悟,岂是只懂“性别焦虑”的许知远们所能理解的。


俞飞鸿这样的女人,算是活明白了。每个人都会老,但是老去的状态是不同的。
面对人都会走向衰老这一事实,她是真的不恐惧,不挣扎,也不害怕的,所以连笑时眼尾的皱纹都那么舒展自然和美丽,因为那就是她内心的映照。
青春过后不应该只剩苍老、黯谈、俗气,如果皱纹和白发只增加了这些,那不应该怪岁月无情,而是自己辜负了过往的岁月。

俞飞鸿们越来越多了
许知远们还不肯醒过来吗?
时代已经变了,对自身开始有明确定位、开始思考自己价值的俞飞鸿们越来越多。
而许知远们这样的“老男人”,却还是无法像和男人探讨世界一样平等地和女人对话,他们面对俞飞鸿时,更像是一个来泡妞的老司机,关注的只是“性别”本身。
在她谈到自己的人生时被频繁地打断:“你真的很美”,“你真的很漂亮”;
在她一次又一次的提到自己的精神偶像时,许知远不去追问深层次的意义,而是询问“这是你爱的男人类型吧?”
俞飞鸿谈自己喜爱的作品
许知远仍然是玩味的眼神

她兴致勃勃地谈起自己的精神偶像
他却暗自揣测
“你渴望某种依靠吧”



面对镜头都可以如此,不知道私底下又会多放飞自我呢?
好在俞飞鸿是真的很有教养,永远笑意盈盈又坚定地和许知远对峙着。
这才是清醒的女人,温柔又有力量,她不需要去与谁辩解,更不需要满足谁的期待,因为对于人生早就有了自得的答案。

奔50的俞飞鸿
反而在岁月的历练中越发迷人
曾经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终于变成了如今丑陋的老男人。
无论是那个说让女人别翻手机学会顾大局的冯导,还是GQ文章里那些饭局里油腻腻的公知们,或者言必称“性、情爱、潜规则”的许知远们,与其说他们喜欢低智化女人,不如说他们是爱意淫中那个英雄气概、被女人仰望的自己。
保尔·艾吕雅早就说过,男人只会变老,不会成熟。
于是在真正成熟的女人面前,自以为是的老男人们的撩妹套路、“英雄”作派和故作深沉都显得愚蠢可怜又猥琐好笑。
俞飞鸿们已经越活越通透了,许知远们却还在三从四德、男人为天的梦境里不肯醒来。怕是也无力醒来吧。

来源:她刊(iiiher)
转载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所有
编辑:桑小陌
编者按:我们再来看一下媒通研究院关于许知远更多纬度的解读。
许知远的“丧”
文/媒通研究院
第一丧忧伤的中年人
“许知远也有40了,他还有少年气,也只能有少年气,不可能在这个时间点进入大师的赛道。”有媒体人为年至不惑的许知远感到惋惜,对比40岁的陈寅恪、梁启超或周树人,他的困惑太多了,少年气太多了,忧伤太多了。
当时代的沉重感穿透一个中年知识分子的忧伤,表达成了一件特别看不到前途的事情。许知远说“忧伤是思考的本质”,可事实上,忧伤只是褪去了这个中年男人身上的油腻感。躺在深沉的忧伤底色之上,他显得有些自恋成瘾了。
所以,纯粹的许知远逃得掉中年危机吗?未必吧。“岁月是把杀猪刀,每个人都保不齐有个保温杯等着你。”

第二丧不靠谱的作家
这是许自己定的标签,恰如其分。读他的文字,会有一种错觉:他把时代当成了撒气筒。他的随性、愤怒、偏执、大胆浮于字表,常令读者拍案。但“熟悉了他的懊丧与偏见之后,冲击感会变淡。”
尽管他直言拒绝提供现成的解决办法,并对此类高见抱有警惕,但我们还是企盼他在挑逗起读者对这个时代的不满之后,能够给予一些改良或者独善其身的方式。但是,他没有!这位不靠谱的、“后劲不足”的作家“惯于输出厌倦的情绪而无建树”。
第三丧勉勉强强的创业者
许知远坦言自己不相信商业上的逻辑,但又渴望商业上的成功。他显然不是那种遗世而独立的人,他不甘心被世界和粉丝遗忘,对名声保持着巨大的渴望和野心;但他又对那种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抱持着执拗的敌意和拒斥。
没错,他内心希望,通过文艺的、阳春白雪的方式,获得世俗的认可。但这注定他只会是一个小众的、圈层文化的精神领袖,或许能匹附上一点助其商业成功的名望,但终究无法像罗振宇、高晓松那样游刃有余地在商场上自处。
不过,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个不问盈利模式,不问PV和UV,不问股权和融资,只问好奇心和创造力,拷问时代精神和内心丰饶的许知远,依然让我们看到了某种希望和闪光。

第四丧“失败”的对话者
“低俗的采访,虚伪的关怀”的批评有些过分,但以节目呈现来看,尴尬的气氛确实隔着屏幕都能嗅到。“没有形成对话”,是很多人对十三邀这档节目的感受。
在历史与现实,在古典与后现代之间,许知远试图弥合某种鸿沟,试图展现出某种历史感与深度,试图把握某种平衡,但观众从中却找不到任何确定的线索、明晰的脉络,把握不住他飘忽不定的思路。他的自我意识太强烈,过于寂寞,过于渴望找到高山流水的知音。
但王冉说,“作为一档访谈节目,被访谈者聊精彩了,访谈者怎么能说失败呢?反过来如果许知远聊嗨了马东聊颓了,那才是许知远的失败。”
第五丧老派的知识分子
对于精神世界的强调、对于大众文化的批驳,构成了许知远话语系统的基础,而这些内容在一些貌似前卫的人眼中却是陈词老调、顽凝不化。其实,事实上很多人炒作“许知远被马东玩坏了”这个梗,是因为其骨子里乐见执拗的老派丢丑,乐见说三道四的知识分子在实务派面前低人一头。无聊的把戏!
诚如一位KOL所言,“他表现出了精英文化,当然这个精英文化更多是一种老派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基因……许知远的老派跟表演型公知的最大差别在于,许知远希望去追问为什么,去追问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的个体选择。”是呀,所谓偏见,在很多时候,也不过就是不想顺流而下罢了。在这一点上,许知远值得敬重,而不幸的是,却丧在为刻薄的人所不相容。

第六丧高傲的表达者
在词锋上,许知远常表现出巨大的侵略性和占有欲,他把控谈话内容的方向,并常常预设话题,试图引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这一点全然违背一个采访者或对话者应有的素养,因而也饱受观众诟病。“高傲的表达者”形容许知远是恰当的,但并不必然要从肤浅的、反面的、批驳的角度去讲。
在媒通社看来,《十三邀》根本就不是一档采访节目,在某种意义上也不是一个对话节目,不能以主持人的标准来要求许知远。这档节目的核心要旨不是采访嘉宾,而是通过对话的方式外显一位对世界充满偏见与好奇心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从这个角度来看,预设性的问题、过多的旁白、不自觉的露怯以及高傲的表达都是应有的,因为,主角本身就是在寻找印证和答案的许知远,而非分享见解的嘉宾。
第七丧格格不入的落伍者
去年,在《十三邀》第一期许知远与罗振宇的对话中,罗振宇直戳唱挽歌的人简直是浪费生命,许知远笑着说:“我就是唱挽歌的人,但你不觉得它很美吗?”
今年,马东在节目里大谈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但许知远对此却抱以恐惧和怀疑。
这种话语间的格格不入,和菜头为其做出辩解,“许知远没有在新媒体上斩获足够多的名望和金钱,所以任何在这浪潮里有所斩获的人都可以在他面前获得一点心理上的优越感。”
但也有人不买账,坚称许知远已经不合时宜。
无论如何,像许知远这样的访谈者,当他面前坐着一个向前冲浪并高喊“好爽”的人时,的确会凸显出落伍的姿态。就好比在访谈中,他总是试图把握某种平衡,但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第八丧价值观上的“暴君”
《十三邀》并不是一个傲慢者的集会,但许知远算得上是一个价值观上的“暴君”。
媒体人马立明评价:“许知远没有想过还原世界,他将世界内化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然后呈现给读者。”
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想改变世界,影响那95%庸众的价值观。他直言,“每一代人如果对于上一代人缺乏足够的好奇心,这代人绝对不会有特别大的可能性。”
如此专断的言论是会遭骂的,许知远或许没有察觉到,这一代人不仅对上一代人保持着好奇心,而且更对还未出现的下一代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九丧雅痞的异类
留着长发,满脸坑坑洼洼,永远一身单色衬衫、牛仔裤打扮(牛仔裤后裤兜里时常还夹着一本来路不明的书),常常愤怒,偶尔脸上浮现笑意,行走在中国知识界和媒体圈,许知远绝对算是一个异数。
在十三邀的节目中,他常趿拉着拖鞋,翘着二郎腿,动作夸张地喝着啤酒,加之飘忽不定的问话方式、尴尬的对话氛围,都让这个节目弥漫着怪异的雅痞气质。这使得十三邀的场景化意涵比内容和对话本身更吸引人。当然,这一点也多为好事者大肆批驳,扣罪之“不尊重采访对象”。

第十丧执拗的唱衰者
“许知远与马东最大的差别不是文化水平,而是格局。”对于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话,网友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前者的弱点。
《十三邀》是一档标榜偏见的节目,从第一季开始,许知远便急切地重复强调要带着顽固的偏见与这个时代碰撞。他执拗地对各种意象保持怀疑,但过度的进击,暴露了这个“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与唱衰对象之间巨大的疏离。
许知远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他抱持偏见的东西太多了,但具体的东西太少了。如果唱衰是知识分子的特权,那么许知远将这一特权发挥到了极致。
第十一丧被抛弃的偶像
马东说《十三邀》的粉丝主要是70后,其实言之过早了。
第一,节目千万级的流量绝对不是70后受众能够提供的。第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1990年前后出生的大批年轻人,曾将许知远奉为精神导师。
但这种崇拜取向是阶段性的。16岁时迷恋余秋雨,18岁时信奉许知远,20岁时追随王小波……许知远的思想定位和文化属性,决定了其会从为数众多的90后的精神世界路过,同时也决定了其停留的时间不会太长。归根结底,他是一个不断被抛弃又不断被迎接的偶像。


来源:媒通社(mts1000)
转载仅供参考
版权归原作所有
北大视野
北京大学最具实力的知识学习和资源整合平台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