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51沪牌佛门三士道的定义及如何修持-密法之光

时间:2019年06月30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588次

佛门三士道的定义及如何修持-密法之光



下士道
趣入佛法所修学的三士道,也就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下士道的说明分为四大段:一、念死无常,二、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其中最主要的是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为了要离苦得乐,既然要离苦得乐,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三宝呢?可以皈依天主教、回教乃至于其它宗教啊!这个道理何在呢?要解决困难一定找能真正帮助我们的人,贫穷的人找富有的人救济;被官司缠身的人要请律师辩护;要离苦得乐当然要找究竟圆满解决苦乐问题的佛。所以皈依三宝是理智的抉择,不是莽撞的瞎碰。真正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人要具足四个条件,第一:他自己已解脱一切怖畏,彻底究竟圆满解决。51沪牌第二:他有能力帮助我们,能善巧方便度化求助于他的人。第三:他愿意帮助我们,以大悲心遍救一切众生。第四:他能普利一切有恩无恩,佛有大悲大智大力,救护一切有情,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即使是屡次伤害他的提婆达多,佛依然救度他。至于供养与否都无关紧要,佛真正欢喜的是我们依着他教导的方法如理行持,因为佛的目标是救我们,他把自己解决的方法如实告诉我们,还得靠我们自己依法实践才有可能跳出生死轮回。以上四个条件唯佛真正具足
有人曾如此质疑:「皈依佛后仍然要依法行持,皈依耶稣后只要信就得救蜡笔同步。」那么,教堂里的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虔诚信徒飞燕女,都得救了吗?又有人质疑:「佛法也说是信佛啊!」不错,佛法也讲「信」,但佛法讲的信是「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借着对佛的信心进入佛法,趣入后听闻佛说的道理,以智能去体认苦乐之因,跳出生死轮回。佛世时,正是印度历史最辉煌的时候,有九十六种外道,大名鼎鼎的有六种大外道,都是绝顶聪明的一时之选,佛和他们论辩晓以真理,不但摧毁外道似是而非的论调,更赢得他们的信服石头网。这证明佛说的道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佛的方法是可以修证的,因此我们的正皈依是法。皈依法后,要把痛苦彻底解决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造成痛苦的因要拔除,造成快乐的因要深埋,断证的过程是点点滴滴努力,不能一步登天,这个道理就是所谓的「分分断证」。禅宗顿悟的真实内涵就是分分断证,绝不是立刻就能开悟呀!如果真能顿悟,我也想学佛那样,在十二月八日到尼连禅河畔,天亮时抬头一望即明心见性成佛。真是如此吗?不!佛是经过无量阿僧祇劫修证的结果,而觉悟是最后的一剎那。就像求学,杨柳松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毕业了,而拿到文凭也是最后的一剎那。那么,我们从何做起呢?依因果缘起的法则,一句话:业!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如果能对「共下士道」所阐明的业果法则生起定解,就能常造善业少造恶业,终至止恶行善,而求得人天果报。
但很不幸,因为无量劫所造的苦因--恶业未尽,即使生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天」,还须堕落轮转为苦;换句话说:下士道指点我们业的理路,而我们也了解业的特征,但我们凡夫仍在轮回中受苦林桂生,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无明!也就是「迷」、「不觉」。对什么事不了解呢?「第一义愚」和「业果愚」,前者是不了解性空之理,后者是不了解缘起相循的因果关系。佛法的甚深义理,性空所以缘起,缘起所以性空,两者是分不开的。阿底峡尊者谆谆教诲并且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就是缘起。经论上告诉我们:「宁取有见如须弥山,不取空解如芥子许」,虽然因缘的深义大得像须弥山望京一号,只要如理如法一步步地走,定会走到山顶,获得目标;相反地,如果忽视误解空见,那就永无成功之日。龙树菩萨曾在《中论》提醒我们:为什么我们对佛说的道理会知见稠林呢?原因很简单,我们的知见一直在「空」上转,错误的执着使我们不了解性空的真义,不能看见真如本性,不能跳出轮回之苦伊藤千晃。因此,为达究竟圆满佛果,只修习下士道是不够的,而是要以此为基础进入中士、上士。所以,广论在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就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内涵。
中士道
「中士道」包括:一、思惟苦谛,二、思惟集谛,三、思惟十二有支,四、思惟解脱生死正道。修道证果这一条路困难重重,若无强盛的推动力,是会半途而废终至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苦丘咲エミリ,感其逼迫性策发修学,因此中士道说明的就是四谛:苦集灭道。集谛为因乐鼓热线,苦谛是果,道谛是因,灭谛是果。为什么世尊不顺因果次第先说因后说果呢?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的原因,就是众生为无明所暗覆,把痛苦执为安乐,生不起求解脱的心,就如世间人,若不是为生活重担所逼迫,会心甘情愿耐苦耐劳,学习技艺,求职就业吗?所以佛为众生说明总别苦相令起厌离,进而研求苦因。那么,苦的范围是什么呢?依三种受相的不同分为苦苦、坏苦、行苦--遇到苦的事当然苦,这是「苦苦」;遇到快乐的事耽溺于乐受中,但这种感受既不真实又不长久,当乐受变坏时便痛苦无比,这是「坏苦」;遇到不苦不乐的舍受中,因为迁流变动,无常所随逐,感到不安稳,这是「行苦」,有一句话说「花好月圆」,反过来变成「人去楼空」,就是这种状况。
如果我们能深入观察苦性,就会了解世间的事一无可取而生起厌离心,而下定决心依着方法消除苦因、积累乐因。照理世尊应该接着宣说「道谛」,为什么又先说「灭谛」呢?如果我们不能脱离惑苦,不就永远为世间所绑而安于其中吗?反正一切都不能改变,何必努力呢?因此世尊为启发我们的信心牟玉昌,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灭谛的果就在前面,只要做对一定会得到它!痛苦的力量在后面推动着我们往前进;圆满的果实在前面牵引着我们向前冲,如此一推一拉,大家努力地修学,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证得究竟寂灭的涅盘。讲到这里,诸位应该能清楚地认识,欲修学佛法先得生起厌离心,否则会贪着世间的安乐,欲救度众生也得靠出离心升华为菩提心,否则自不知苦怎知众生苦?小乘解决自身的问题尚且要厌离心,大乘要度众生不修厌离心可以成办吗?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次第的必要性,由修习中士道进一步修学上士道。
上士道
「上士道」包括: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修中士道后,进一步就该想到: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海,只是自己解决生死,仍不能救度一切众生;为救度一切众生,自己必须成就无上佛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求受菩萨戒,学习六度古代地主婆,修学四摄,就是上士道。成佛的因是菩提心。





感恩您的赞助支持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