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全部文章 / 正文

不可饶恕咒作者:王富春 榆林历代长城简介-历史新解

时间:2016年06月25日 | 作者 : admin | 分类 : 全部文章 | 浏览: 491次

作者:王富春 榆林历代长城简介-历史新解
榆林历代长城简介
作者:王富春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南接本省延安市。黄河沿东界南下,流经270公里。
榆林历史悠久,早在3.5 万年以前,曾是“河套人”生息繁衍之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4300年)至夏代初(距今4000年),华夏先祖在石峁(今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建超过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为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其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商代为游牧部族鬼方栖居地。西周至春秋初,境内先后被严狁、翟人等游牧民族占据。春秋时期归晋国,秦统一后分属上郡肤施县、九原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境内设龟兹属国都尉治所(今榆林城北古城滩)。三国至西晋,本境为羌胡占据。东晋前凉太元初(324年),南匈奴刘卫辰始建代来城(今榆阳区巴拉素镇西南);义熙三年(407年)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筑大夏国都城统万城(今靖边县白城子村),本境属大夏道明枫。南北朝时期,北魏先后设统万镇、夏州(治所统万城)。唐贞观二年(628年),榆林境内分属夏、绥、银州。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银、夏、绥州归宋,隶属陕西路。宋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市)称帝九鼎神皇,建西夏国,本境属西夏的夏州、绥州、银州领地。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建置,榆林境内长城以南属陕西行中书省延安路绥德州米脂县,长城以北为蒙古游牧地。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王锐建置榆林卫,成化九年(1473年)都御史余子俊,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榆林城,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管辖长城沿线36营堡,榆林遂成为明王朝九边重镇之一。在余子俊的励精图治下,蒙汉20年无战事。清雍正九年(1731年)裁榆林卫改置榆林府,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甘回叛乱三脚猫部队,榆林人民遭受战乱之苦,湘南人榆林总兵刘厚基平叛、惠民,榆林父老为其建德政牌楼,书20条惠民德政。民国时期榆林为陕北道,统辖包括延安在内的23县,镇守使陕西蒲城人井岳秀,统治榆林近20年,榆林治安良好,群众夜不闭户,榆林耆老捐资为其建生祠(今榆林城大街钟楼)。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珍贵而又丰富的文物遗存。榆林市有陕西省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期古城堡神木石峁遗址,有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有世界上唯一的匈奴族大夏国都靖边统万城遗址苟芸慧爆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道教古建筑群佳县白云山道观,有被誉为“塞上碑林”的榆林红石峡,有长城线上最大的被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榆林镇北台,有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住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有被毛主席誉为“陕人的骄傲”闯王米脂李自成行宫,有被毛泽东、周恩来誉为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的佳县朱官寨革命旧址,以及绥德秦始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墓,佘太君与杨继业招亲的府谷七星庙,杨家将生活战斗过的神木杨家城。此外,还有全省出土数量最多,最具研究价值的陕北汉代画像石。

一、榆林长城基本情况
榆林历代为边关要地,修筑长城阻扰了外族的入侵,又在长城开设互市,成为民族友谊的纽带。榆林境内主要是北六县遗存有战国秦长城、魏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长城的附属设施如沿线构筑的36营堡及墩台、障城、烽火台,绊马坑、还有榆林红石峡,其凿壁为墙,都属于长城范畴。
1、建筑年代与修筑长度
①战国秦长城:据汉·司马迁《史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蒙山中学,筑长城以拒胡”,由此可知,该段长城正是战国时期,秦为防林胡等部族的侵扰而修建的。榆林境内经过了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区),总长约312公里。
②战国魏长城:据《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元年,河山以东强国六,与齐威、楚宣、魏惠、燕悼、韩哀、赵成侯并。……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魏长城修建于公元前361年至前251年,我市境内途经靖边、榆林等地。榆林境内调查未发现明显遗存。
③隋长城:据《隋书》卷六十《崔仲方传》载:“(上)令发丁三万,于朔方(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筑长城,东至黄河,西拒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南至勃出岭(今地不详),绵亘七百里。”第二年(开皇六年),“上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寇。”[隋长城修建于开皇五年(585年),西起今宁夏灵武县,向东经定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府谷北部等地。隋长城在榆林境内遗存不显,有专家认为大部分明长城是在隋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这还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④明长城:据《明史》卷九十一兵志·边防,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命延绥巡抚都御吏余子俊大筑边缄“由黄甫川西至定边营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横截套口;内复堑山堙谷,曰夹道,东抵偏头,西终宁固。”此为二边长城,亦称“铲削二边”,二边长城位于大边长城以南,不可饶恕咒与之并行,全长571公里,现大多已毁。明《延绥镇志》记载,明成化十年(1474年)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七十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后来经过再修和重建,全长达561公里。榆林大边沿线筑有36营堡,兵马众多,防守严密。按《明会典》:延绥居九边之一,地当蒙套,防御冲要,当时经制官兵计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名,马、驼三万三千一百匹。

2、分布地域与保存现状
(1)战国秦长城
分布于榆林市的神木、榆阳、横山、靖边4县(区)。
①神木战国秦长城
1987年文物普查时共发现战国秦长城三段,总体略呈南北向分布。北段北接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秦昭王长城,沿大柳塔镇东部向南延伸,止于店塔镇边墙梁村,南北走向,察猜全长约40公里。中段位于神木镇公主凶猛,南北向,长约400米。南段位于高家堡镇明长城内侧,东北至西南向分布,长约4公里。此段长城破坏严重,地面墙体残存高0.1~0.3米,最高可达5米,部分墙段存有城墩和障城,在长城内外侧2~3公里一线,还发现四座烽燧。
2002年5月,榆林市文物研究所又在神木杨家城考古调查时,发现在杨家城南面的山坳里,有一段片石垒砌呈南北走向的墙体,长30余米,残高0.1~0.6米。墙体属战国秦长城无疑。
2009年6月,陕西榆林神木县普查队又在该县孙家岔镇、乔岔滩乡、神木镇境内发现数段战国秦长城遗迹及烽燧。该段长城在神木境内大体呈南北走向,因年代久远,保存很差,仅部分段落清晰可辨,长城沿线散布有大量绳纹、麻点纹板瓦、筒瓦残片、片石残块等;在孙家岔境内发现的长城墙体长约2公里,墙体均已坍塌,残高2-5米,墙体及烽燧均由夯土和片石垒砌而成。烽燧呈圆形,底径11米,高3.5米,夯层规整坚硬,清晰可辨,厚10-15厘米。
②榆阳战国秦长城
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三段,全长约32公里。北段长城呈西北至东南分布,起自补浪河乡方家海子村,向西南经向阳、席家圪崂、思家塘、蒿老兔,巴拉素镇的新庙滩、贺家滩至何家梁村西,全长约20公里。南段位于明长城外侧,东北至西南走向,略与明长城平行,起自巴拉素镇的乔家峁,向西南至红石桥乡的井界村,全长约12.5公里,沿线发现有汉代城址。这段长城东侧的张家湾一带,还发现一段南北向长城和城址。长城沿线散布有战国至汉代的陶片、残瓦、五铢钱等。
③横山战国秦长城
自靖边县杨桥畔镇瓦窑界向东北延入本县,南段沿芦河与黑河之间的分水岭分布,经塔湾乡的西部,赵石畔乡的寨城峁西,横山镇的石庙梁、魏强村西北、墩梁、边墙壕等地,越无定河进入榆林市巴拉素乡,延伸4公里后又伸入本县,经波罗镇的芦草梁北等地,再入榆阳境内。长城总体呈西南至东北分布,全长约85公里。长城内侧4~7公里一线,发现同期遗址13处。
④靖边县境战国秦长城
自延安吴旗县向东延入本县,起始沿洛河与无定河的分水岭白于山分布,经周河乡、大路畔乡、大路沟乡、杨米涧乡、镇靖乡、杨桥畔镇进入横山境内,全长约150公里。大路沟乡长城内、外侧的白于山高地一带,发现同期遗址10处。
靖边战国秦长城:县境长城起伏回旋,多为堑山成障,部分墙段高2~6米劳春燕去世,遗留城敦14座。战国秦长城沿线发现部分同期遗址,个别遗址内有夯筑城址和烽燧姜治莹。
(2)明长城
榆林境内明长城所经区域多为高山险隘之地,遭受人为破坏相对较少。全线长城断续相连,墩台寨城连缀其上。地面残存墙体高1~5米,墩台、烽火台一般高4~14米,墩台、障城、寨城等大部分保存较好。榆林镇北台是长城线上最大烽火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台平面呈正方形,基座长82米,共4层,通高30余米。明长城沿线共有城堡36座,其中建安堡、波罗堡、威武堡等均保存完整,同期修建的款贡城、易马城等亦保存较好。
大边长城分布在府谷、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延安吴旗、定边七县境。东北起自府谷黄河西岸,西南达宁夏盐池县东界。全线划分为三路。
东路段长城斜穿府谷和神木县境,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沿线共有城堡9座,为府谷黄堡川堡、清水川堡、木瓜园堡、孤山堡、镇羌堡、永兴堡,神木神木堡、大柏油堡、柏林堡。长城起自黄甫川北境,抵柏林堡西境。长城在府谷县境内经麻镇,跨黄甫川河,转向南至清水乡。再越清水川河,经赵五家湾乡、庙沟门乡境浮诛,过孤山川河,经三道沟乡、新民乡境出府谷县界。神木县境内长城仍呈西南走向,经永兴乡沿窟野河东岸至神木镇附近折向西,跨窟野河,过麻家塔乡斜向西南经西沟乡,穿榆府公路,抵高家堡乡奥庄子村附近,这里是明代嘉靖时期东路长城的终端。
中路段长城仍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从神木高家堡起,纵贯榆林、横山两县,后达靖边县杨桥畔镇境,抵芦河北岸。沿线分布着14座营堡,分别为:神木高家堡,榆林建安堡、双山堡、长乐堡、榆林卫城、归德堡、鱼河堡、镇川堡、保宁堡,横山响水堡、波罗堡、怀远堡、威武堡、清平堡。长城在榆阳区境内,穿大河塔乡,经双山十八墩村、牛家梁乡的边墙村抵达红山上的镇北台,再过榆溪河经芹河乡黄沙七墩村,继而西南行五六里出榆林界。在横山县境,自榆横交界处起,经波罗乡、榆林红石桥乡,南跨无定河再度进入横山县境,再经城关镇边墙壕村,西跨芦河后折向西南,经雷龙湾乡、赵石畔乡吉塔湾乡石窑峁村等地香川照之,伸入靖边县境。
西路段长城略呈东西走向,其中部因利用白于山地形,故向南突出。长城自龙洲堡东境起,经靖边、吴旗、定边,至盐场堡止,沿线有13座营堡,分别为靖边龙洲堡、镇靖堡、靖边营堡、宁寨营堡近藤麻理惠,定边县安边堡、砖井堡、定边营堡、盐场堡、新安边堡、新兴堡等。长城在靖边县境过芦河趋向西南,经龙洲乡折向西而循于白于山北坡,过镇靖乡,再跨芦河,经杨米涧、新城乡等地,西达靖边与吴旗县界。长城进入吴旗县境内折向西北延入定边县境,经郝滩乡、安边镇后转向正西方,经砖井镇、贺圈镇石井子村,由此趋向西北,经定边县城关镇、周台子乡,西与宁夏盐池县城郊乡双井子村附近的长城连接。

二、自然损毁与人为破坏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形大体以明长城为界,北部(长城外)为风沙草滩区,南部(长城内)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常年遭受风沙侵袭及雨水冲刷,长城墙体损坏严重,周边环境比较差整垮前男友。
(1)自然因素的破坏
战国秦长城经受了二千余年的风雨沧桑,地面所存较少。明长城横贯榆林六县,是阻碍毛乌素沙漠南移的一道屏障。长期的风吹雨打、雷击地震等自然因素让长城遭受了严重破坏。
(2)人为破坏
人为破坏较为严重。榆林目前处于大开发时期,基本建设和能源开发使长城遭到严重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如一些建设单位在不履行报批手续的情况下,强行将长城推开豁口,也有修建高速公路数次穿越长城的事实,这些都对长城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另外,当地群众文物保护意识差也是长城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城上取土的事件时有发生,榆林常乐堡、横山威武堡等城堡均被当地群众掏挖取土,靖边、榆林、横山等地的长城墩台包砖多被当地村民剥光。

三、保护榆林长城的建议
1、法规建设
长城保护条例虽已出台,但存在着诸多实际困难,建议陕西省政府制定统一的长城保护实施细则,能有一个法律性的文件,明确长城的保护范围、控制建设地带以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范围等。针对长城所处在偏远之地,保护困难而且长城本体庞大,极易受到破坏的实际情况,制定一部科学、合理、规范和可操作的保护细则,为我国长城保护提供依据。

2、资金投入
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长城保护的投资,同时要求地方上也给予适当的配套资金投入。
3、社会效益
根据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为了使长城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建议,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长城段落进行适当、合理的维修修复,应该说是文物保护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发展当地旅游事业,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社会教育、爱国教育等公益事业。
长城是祖先为我们留存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对研究榆林的政治、军事、历史与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简介:王富春,陕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文博专业。现任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书记紫金山东站,文博研究员职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榆林学院政法学院兼职教授,2017年编著出版《中国陕西?榆林四合院》,10年共9部研究专著。

推荐您阅读更多有关于“”的文章

文章归档